我的四分之三個香港之四:愉景灣至梅窩
前言:香港地方小,不過住在這裏幾十年,其實很多地方未踏足過,特別一些熱門的景點,遊客必到,我們反而沒有特別興致。現在的時勢發展,不少人在考慮,甚至已有實質計劃離開香港,而今次,很多人會想像到,未必再會重回這個家園。因此我想起,很多地方其實未去過,於是盡量安排到此一遊,也寫下一些文字,留個紀念。
愉景灣是一個地產項目,初落成時,只有水路渡輪連接中環,交通不算方便,不是住在那裏的人,不會無端做訪,有親戚朋友住在那邊,也不會有大吸引力去探訪。不過這種條件,令居住環境獨立,少外人進入。恕我孤陋寡聞,我也是最近才知道有陸路交通接通愉景灣,我們從欣澳地鐵站,轉乘巴士入去,只約半小時。

第一次踏足,的確如朋友所言,很有外國feel,好像踏進平行時空,它真的像外國一些小鎮,有齊自給自足的設施,甚至自己的巴士系統。朋友説未有巴士之前,居民是用一種類似哥爾夫球車的小型電動車代步,今日仍隨處可見。我真沒想到地方是如此大,而且空間感也特大,相信生活在這裡,比一些其他香港社區可以放鬆不少。

我們從海邊小路走入村屋(稔樹灣村、長沙欄村),據說有很多菲律賓人聚居,種植了很多蔬菜水果。也有出租農地,一小塊田地,城市人在假日到來落手落腳過癮一下。

離開海邊便是上山路,一直走到熙篤會神樂院。神樂院建於1950年,旁邊的是小花園聖母亭。


旁邊還有一個飼養乳牛的農場遺跡,曾經生產「十字牌」牛奶。

從高處眺望,對住的小島便是坪州,是不是覺得很細?

翻過山嶺,銀礦灣便在眼前。景致開揚,也表示全無遮蔭,幸好那天不是太曬。

後記:這麼多年才第一次踏足愉景灣,和當初的想像已經相去甚遠。當年只是相對簡單的小村落模式,有點與世無爭,自成一角。想不到發展下來,已是一個小鎮規模,甚至需要巴士服務,方便居民出入,現時樓宇屋邨之多,需要地圖詳列。我突然在想,如果要重新建構另一個香港,可能也是由一磚一瓦開始,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其他城市亦不例外。要重建一個如香港規模的城市,大概真的需要百年以上的時間,幾代人的努力,想起來,不禁令人嘆息。
梅窩和銀礦灣是兒時經常去的地方,那時沙灘比較大,也更多泳客,現在,沙灘好像是一個擺設,經常沒有甚麼人。旁邊倒有不少渡假屋和酒店,也多了不少民居,甚至有公屋,生活方式已是另一番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