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歐陽風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節錄《打台灣不如騙台灣》

歐陽風
·
·
舉例來說,在馬來西亞有許多內容農場平台,或是海外知名的微信公眾號,貼文內容經常強調中國的世界影響力,而這類平台的主要閱聽眾,通常都是海外華人、旅外中國人等中文使用者。


由中國政府所發起的認知作戰,主要對象與目的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說服台灣人認同中國政權

  中國對台灣進行認知作戰,是解放軍對台戰略中很重要的一環,作為中國對台三戰中「心理戰」的延伸。目的是為了降低未來侵台成本,讓台灣距離美國與整個國際社會越來越遙遠,讓統一台灣這件事情變得越來越簡單。

  只要中國可以成功地讓台灣人相信中國很美好、美國很糟糕,未來中國只需要花費一點點軍事成本,台灣人很快就會投降。對中國政府來說,越多台灣人被騙,誤以為台獨消失兩岸就會和平,誤以為中國政府是可以坐下來好好談判的對象,中國就越有機會攻打台灣。

  長期來看,中國對台灣進行認知作戰的主要目標,不僅是增加公民對政府與民主制度的不信任,更試圖加劇不同陣營支持者之間的衝突對立,從而衝擊台灣社會的民主韌性

  對中國政府而言,更終極的目標是,中國身為世界大國,總有一天勢必得和美國爭奪世界霸主的地位。而台灣,無論在地緣位置、經濟與政治等方面,都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旦中國可以拿下台灣,在西太平洋地區可以掌握比較好的戰略地位。然而,台灣身為海島國家,先天地理環境條件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讓台灣成為「防備方的天堂」,敵軍要登陸作戰非常困難。

  回顧歷史上的知名戰役,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美軍曾經一度想要擬定登島入侵台灣戰略,多方評估後,認為貿然登島難度太高、損失過大。當美軍都沒有辦法有自信地在降低大量損傷的情況下入侵台灣,中國自然會考慮用武力以外的方式,達到「統一台灣」的政治目的。

  自從21世紀以來,戰爭的形態開始出現混合戰。跟傳統直接宣布開戰行動有很大的不同,攻擊方透過許多灰色地帶挑釁,讓我方不確定對方的意圖,進而不敢貿然回應。以中國為例,透過擴大軍演、限縮台灣農產品貿易、要求台灣邦交國斷交等,都是藉由各種手法搭配,進而達到干擾台灣輿論,製造恐懼的目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打台灣不如騙台灣」確實成為了另一種比軍事武器更值得投注資源的選項。透過認知作戰洗腦台灣民眾,讓台灣人民接受「兩岸一家親」的意識形態,進而選出親中領導者,逐步與中國政府簽訂各類和平協議、軍事協議,有效降低中國政府侵台成本。

二、內部維穩需求

  近年來中國經濟衰退,貧富差距日益擴大,讓中國政府更需要安定民心,避免內部出現動亂,影響集權統治。透過不斷宣傳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台灣是中國不可切割的領土,轉移中國人民對內政的不滿,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底下,統一台灣是遲早能夠達成的目標,中國將成為比現在更加富強的國家。

三、控制海外中國人思想

  在中國境內,中國政府得以藉由網路資訊管制,讓中國人民必須透過翻牆才有辦法接收到更多元的資訊。對於海外華人而言,中國政府生怕他們把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帶回中國,進而影響生活在中國境內的親友。

  於是,透過收買海外中文媒體,以網紅灌輸特定的意識形態等認知作戰手段,試圖讓海外華人即使生活在民主國家,在牆內牆外接收到資訊沒有太大差別,腦中依然充斥著小粉紅愛國思想。

  舉例來說,在馬來西亞有許多內容農場平台,或是海外知名的微信公眾號,貼文內容經常強調中國的世界影響力,而這類平台的主要閱聽眾,通常都是海外華人、旅外中國人等中文使用者。
 

  除了以上三類以外,中國認知作戰也希望能夠影響外國人,傳遞台灣負面形象,因為唯有讓台灣在國際上樹敵越多,中國就越能夠孤立台灣,減少當戰爭發生時其他國家出兵協助台灣的機會。舉例來說,若是能夠讓越來越多美國人認為美國政府不該編列預算協防台灣,中國就越有機會在戰爭中取得勝利。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