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上大學?而且還要上好大學?
從受高等教育的意義看看現代人是否能成為菁英-觀點by吳軍老師
不管在哪個國家, 尤其美國一些優秀朋友去唸大學, 沒有個450萬台幣學費是出不來的, 米國碩士更要300萬, 說實在都可以勉強買個房子的頭期款了, 高等教育對普通家庭來說, 著實是一大家庭負擔, 台灣高等教育費用雖然相對米國是小兒科, 但學碩士讀起來前也是一大筆, 究竟, 把錢放在高等教育是投資還是負債?
現在高等教育亞裔的迷思
父母及社會告訴你要上大學, 要好好讀書, 但這樣的思維是從哪裡來的呢?也許你追問你父母, 為什麼要上大學?為什麼要上名牌大學?他們也講不清楚, 只覺得天經地義, 時間一長已經忘記了受高等教育的目的, 最後卻淪為了只剩形式
相較之下, 歐洲人(德國人/法國人/義大利人)問問他們為何要上大學, 得到的答案完全不同, 在歐洲國家大多數人看來, 上大學是為了讓他們進入特定行業( 醫生、律師、工程師), 但其他特殊技能, 工匠、園藝師、廚師、品酒師會去職業學校習得, 目的明確的多
高等教育不足以造就菁英?
大學擴招, 僧多粥少?
此觀點也是最常見的, 畢業生大量增加但好的機會卻沒有增加, 學位含金量貶值, 對此大家的解決方式是讀研究所, 但讀了研究所就有好出路嗎?現在博士生做碩士的工作, 碩士生做學士的工作, 研究所每年畢業的人數也相當可觀, 難道人人都要繼續讀博士?很顯然努力方向錯了, 現在一張文憑不足以改變命運
既然如此, 為何上大學?還要上好大學?
吳軍老師給出了兩個觀點
- 目的一:上大學成為菁英的可能性高很多, 若沒有成為菁英, 獲得幸福生活的可能性大很多
- 格局大, 人才走得遠, 而提高自己格局的方法就是和比自己強的人混在一起, 大學裡的老師、學生就是很好的典範, 二流大學要成為一流的人才, 若可以想辦法讓自己在二流大學中找到一流的圈子並融入, 還是可以成為一流的人才
- 目的二:通過掌握一種技能, 證明自己有學習能力, 能夠獲得成功
- 所謂通用人才, 對大型跨國公司講, 他們並不在乎你的專業, 而是在乎你學得好不好, 競爭是否激烈?某方面來說, 雖然我很討厭別人用學歷定義我, 但確實, 在別人不認識你的情況下, 學歷某方面代表你的學習能力, 分數則代表你是否對自己負責, 但我本人還是覺得, 若學歷不好, 就用你的學習態度以及職場表現證明你的學習力, 只是學歷不好勢必是要走一些彎路
五種訓練提高成為菁英的可能性
不是好大學也沒關係, 那些都過去了, 要提升自己的格局以下五個要點可以參考
- 看透錢
- 呃…我目前是看不透…但不重要XDD, 對於哈佛這種培養精英的學校, 他們衡量精英的標準絕不是誰賺的多, 而是誰的影響力大, 美國精英對錢的有趣觀點解釋到, 錢是物質的媒介, 而不是物質本身, 做為菁英, 有錢了是需要反哺社會, 利用錢調動更多資源並發揮影響力
- 學會服從、合作、當助手、當領袖
- 權力是可以移轉的, 但領導力則不行, 需要後天訓練, 一點一滴的累績, 先學會服從, 不我行我素, 放棄一些個人利益, 才能領導別人, 所謂領導力, 是激勵、是能夠保護他人、是帶領很多人做事情的能力, 不適當的官大
- 認清自己能力的邊界, 在邊界內做事
- 防禦性思維, 要保護自己, 因為別人可能會越界。做事情要未謀勝, 先慮敗, 凡是做好最壞的打算。另外做事要留餘地, 別太計較
- 成為一個健全的人
- 有正常的交友圈、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談戀愛認識異性、要能夠與師長溝通
- 樹立信仰
- 作者的信仰並非真的宗教信仰, 而是有自己相信的理念, 只有自己有信仰, 才不會人云亦云, 做事情才有目標, 不會一遇到困難就放棄, 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補足以上五點還是有很大機率成為菁英, 提高自己的影響力, 並且帶動社會前進!
呼應第一段, 若你沒有瞭解教育的目的, 恐怕接受再好的教育都是把錢打水漂,瞭解教育的目的, 能夠讓我們更有意識地精進自我, 做事情更有目的更有成果!不管你是否有志要成為菁英, 我相信上述五個要點還是能夠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人生過得更充實幸褔!
同時我也勉勵自己, 能夠看透錢XDDD, 但是有一定的生活水平還是要的
以上文章如果有幫助到你, 歡迎你幫我拍拍手, 以後為你推送更多高質量知識 🙏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