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绳丨3月:战争,就是摧毁一切(2025年,总第33期)

3月21日,《哪吒之魔童闹海》再次延长放映档期,这意味着5月之前,国内观众都能继续为它刷新记录。
早在春节期间,朋友向我推荐,说这部电影“很好看”。稍加留意中文互联网资讯便知道,盛赞《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言论不知凡几。一些视频博主先后拍摄“请人看电影冲票房”题材的内容,也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可是,我终究意兴阑珊。由于“局外人”身份,我无意草草点评,而更想借题发挥,聊聊从电影流传出的某些桥段——“还吃,收你们来了!”
该台词的背景,是哪吒降妖途中遇上一窝土拨鼠,并将之打压。很快,这种戏剧性被挪用到其他政治领域,形如隔空喊话,让人勾连起小孩间打架的威胁宣言。
无独有偶,一首童谣《玉盘》,也脱离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语境,成为各种军事场面的背景音乐。创作者回应,《玉盘》表达的是求索精神。但就像文艺领域流传的讲法——作品完成之际,作者就已经死去——其他人自有看法:它就是中国“出征”的战歌。
相较于追问这些内容何以能够“出圈”,更令我在意的是,为什么一大批创作者、受众选择从政治军事(许多时候意味着暴力)角度进行解读?
社会人类学家保罗·威利斯在《学做工》一书中,给热衷暴力的偏好做了如下注解:
暴力打破了传统专制的“规则”。……这是破坏一系列令人不满、自上而下或者环境强加的意义的最终方式。这是一种让平凡事物突然变得重要起来的方式。从过去到未来的有关自我的一般假设被中断:时间的辩证性被破坏。打架,以及其他事故或危机将你痛苦地截留在“当下”。无聊和琐事因此而消失。如何度过接下来那几秒钟变得分外重要。而且一旦经历,对打架的恐惧,以及之后安然无恙继续前行所带来的兴奋会让人上瘾。
威利斯并非在危言耸听,上瘾是肉眼可见的。3月,一股关于“解放澳大利亚”的情绪,已然大范围倾泻开来。而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那会儿,国内也出现过类似狂欢。
有的人为俄罗斯叫好,或将两国不得不走到这一步编出一套世俗说辞:夫妻离婚,女方与其他人暧昧,孩子受苦,男方忍不住出手教训,顺带把领孩子领回抚养。还有好事者呼吁,乌克兰盛产美女,此时可收留其作为难民,缓解中国男女婚配不平衡的局面。
他们知道什么是战争吗?我满腹疑虑。
俄乌战事刚起,有天在外吃晚饭,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男人跑到店里问老板,天然气为何变得这么贵。老板给我端上饭菜后,告诉他早上就已涨价。又聊三两句,两位略带苍老的同行便悻悻地将“打仗”和“骂娘”联系在一起。我看着眼前的饭菜,只觉它们卖相全无。
三年后,俄乌之间尚未止戈。本期“结绳”算是对这场悲剧的一次回望,并延伸关注背后泛滥的零和思维。在此之前,我打算先来讨论近期中文互联网上围绕澳大利亚展开的话题。
讨论
01丨所谓“拿下澳大利亚”
“为什么大家都在说拿下澳大利亚?”3月,在知乎平台断开链接之前,该问题的浏览量已有上千万。
《联合早报》报道,2月11日,澳大利亚空军飞机进入南海,遭中国战斗机驱逐警告。2月20、21日,中国海军舰艇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塔斯曼海进行两次实弹演习。[1]
3月12日,针对“你们为啥惦记澳大利亚?”的疑惑,观察者网用户“平原公子”发布文章称:“搞错先后因果关系了,是澳大利亚不自量力,惦记我们了,就那几艘破船破飞机,也敢跑到我们周边转悠……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自然也要操心操心他们。”[2]
此外,“平原公子”提及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也能从网上留存的其他言论内容中找到,例如抖音博主“老万看世界”的视频。
“现在如果顺势拿下澳大利亚,到底有没有问题?”该博主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历史机遇……让我们把澳大利亚这块土地拿回来,我们也不要客气。因为全球的秩序正在重建,美国它要去占领这么多地方,它有什么道理吗?……中国也应该适应这样的新的历史时期。”
一条知乎评论,更是用半文半白的口吻力劝:“如果我们这个时代没有扩张过领土,后世的史书会记录:虽亿万众,然皆尽庸碌,仅守城之能,无寸土之功。”[3]
而“055大驱在悉尼附近实弹射击意味着什么?”这个相近的知乎问题下,不乏自嘲,“有点紧张,第一次当列强”;有人则因“中国唯一没有的”峡湾地貌“一直痛心疾首”,接着意味深长地感叹,“可是新西兰有啊”。[4]
我们不应否认玩笑意味。但是——这里存在一个无法忽略的但书——许多言论纵则追溯历史、横则比照诸国,如此费心佐证武力征服,恐怕也难以全然一笑置之:有人真觉得中国该“拿下”澳大利亚。
可一方面,为什么是澳大利亚?
科普博主项栋梁的一篇文章提出困惑,不同于美、日、英、法这些跟中国有历史恩怨或现实纠葛的“死对头”国家,也有别于既往被援引的“拿回曾经属于我们的领土和地位”思路,澳大利亚对中国完全谈不上苦大仇深(倘若征服对象按厌恶程度排序,至少也先指向日本),并且“澳大利亚和中国没有任何的历史归属关系或现实的领土纠纷,甚至不是相邻国家”。
唯一能解释的,大概就是“扩张领土的野心”,以及“拿下澳大利亚如探囊取物”的自信——连澳洲国防部都承认,他们在中国军演开始40分钟后才知悉。[5][6]

而这,就牵扯出更基本的问题:“拿下澳大利亚”,难道不是“侵略”吗?
2019年,刊登在《求是》的文章《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引述了一段1960年关于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与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的对话。这位首次到访的外宾担忧,中国之后会对外侵略,毛泽东则一口否认。
“外国是外国人住的地方,别人不能去,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硬挤进去”,“如果去,就要被赶走,这是历史教训”,“如果我们占人家一寸土地,我们就是侵略者。实际上,我们是被侵略者,美国还占着我们的台湾”。[7]
“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是今天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参加2017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的发言,几乎一字不差的表态,也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2023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出现。[8][9][10]
宣扬“拿下澳大利亚”的“爱国人士”,如果不是刻意违逆的话,就实在无知到背弃平日“将最高领导人指示奉为圭臬”的精神。
科普平台“科学公园”创始人吴兴川分析,国内“征服论”的泛滥,与近年不断被强化的两个“国民共识”有关:其一,西方的强大建立在对新大陆和殖民地的掠夺上;其二,“落后就要挨打”,而它的潜台词是“强大就要打人”。
“这无疑是一种倒退的价值观。”吴兴川评价道。他认为,两个“国民共识”本身就有问题。
“西方的强大来自殖民和掠夺”,乃是倒置因果,否则不能解释,为何占据美洲大陆数千年之久的印第安人非但不强大,反远远落后于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其次,“落后就要挨打”在丛林社会适用,进入现代社会却未必。毋宁说,今天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很大程度因为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减少——“热衷于发动灭国战争的国家,哪个是真正强大的?”[11]
“国民共识”背后,有一批追求流量的自媒体推波助澜。
比方说,在抖音、哔哩哔哩、YouTube等多个平台都开设账号的“痞欠”,便将复杂的国际争端娱乐化,一人分饰多角,创作了“世界网友口舌之争”系列短视频。[12][13][14]
另一位3月受到关注的博主“亚亚在台湾”,本名刘振亚,早前嫁给台湾丈夫后以依亲居留身份赴台。《联合早报》梳理,刘振亚自2023年12月起,开通抖音账号,除了分享个人生活日常、与子女的互动,也不避讳对两岸敏感议题发表个人看法,多次公开支持“武统”台湾。
3月15日,台湾移民署对刘振亚下驱逐令,要求她在10天内离境,否则会强制驱离出境。同日,刘振亚在抖音接连上传三条视频,为自己辩驳,一直都希望两岸和平。[15]
事实果真如此吗?风传媒报道,视频证据显示,刘振亚曾在2024年直言:“捍卫国家主权随时准备着,也许明天早上醒来,宝岛上已经插满了五星红旗,想想都让人开心。”[16]

《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察觉舆论在战争上的转向。2024年,他与年轻人聊天发现,后者“对用一场决定性的战争摆脱围堵,打开新局面抱有期待”。胡锡进称,自己“不太同意这种看法”。
“中国需要用经济方式,通过不断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在整体实力上超越美国,……如果认为那样做很难,认为发展有不可排除的阻力,唯有用军事手段打开局面,我要说,一些人有那样的思路就是错的。”胡锡进补充说,“希望一些人不要在网上营造那样过度激进的舆论,那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建设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国家的战略规划形成干扰。”
然而,十分讽刺——正如这篇帖子的评论提及——胡锡进利用其影响力,恰恰是营造过激言论的排头兵。[17]
2022年8月,中文互联网上出现一股准备击落美国军机的氛围。根据整理,胡锡进从7月下旬开始频频发声,挑起战意:7月25,《中国严阵以待,将迎头痛击佩洛西对台湾的窜访》;7月29日,《美军若护航佩洛西访台就是侵略,阻拦不成即可击落》……[18]
某种程度来说,我们的社会已经深陷情绪漩涡里。
当年轻人普遍觉得空乏,渴求一个东西令自己“活得真实”,活在一个“大我”里,乃至于不惜献出生命,那么,对暴力与战争的追捧,以及越过顶点后的悲剧,就不是什么意料之外。
端传媒曾报道,俄乌战争爆发,一些中国人去前线当雇佣兵。主要受访者“乾元”将为俄罗斯打仗的理由总结成两点:“第一就是国内大环境真的不太好。第二就是我没有当过兵。”另一位网红“红色马卡龙”则称,自己参军是为了体验战争。
很快的,面对日常的枪林弹雨,他们都从幻想中醒悟,只是基本上为时已晚,难以退出。[19]
媒体人柴进发布于3月15日的视频中,“红色马卡龙”也公开讲述了战场上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作为雇佣兵的经历和内心挣扎。
“对我来说没有所谓价值观,就是一份工作。”被问及为什么选择一方而不是另一方时,“红色马卡龙”略有回避。随后,柴静指出这份“工作”意味着杀人,他才承认缺乏思考时间,或是担心反思影响生存,所以变得“逐渐麻木”。
走上前线,战场不再抽象——“红色马卡龙”看到无尽的种族歧视、物资分配不公平,也被“自己人”拳脚相加,死亡随时有可能降临自己身上。于是,他转头去劝那些想来的中国人放弃。
受伤后,“红色马卡龙”撤到后方医院接受治疗。晚上因疼痛无法入睡,他写下题为《巴赫穆特》的诗:
我喜欢这疼痛的感觉
它提醒我,我还活着。
树被炸断了
还会有小树发枝丫
房子被炸烂了
工程师们会把他们重建
唯独 死去的人 断了的四肢
他们再也回不来
战争 就是摧毁一切
死去的人看着活着的人死去
活着的人希望死去的人活着
我在巴赫穆特
骗子、音乐家、英雄、懦夫
齐聚一堂
一个被战争摧毁的城市[20]
不过,“红色马卡龙”似乎不太能劝退多少起心动念的人。相关内容被转载到知乎,评论呈现难以调和的分化。
反思的人继续反思,而对战争坚信不疑、觉得采访立场存疑的说法,则俯拾皆是:“这种采访看的下去的也是神人了”,“太典了,囚禁,养猫,写诗,忏悔,帮助他人,信这个的这辈子有了”……[21]
国内主流叙事里,战争仍保留着绝对光鲜的一面,并与其他议题不断嫁接。
3月8日,本是呼吁权性别平等的国际妇女节,央视网发布视频,“致敬我们最可爱的女兵”。画面展现了许多女兵的训练和执勤场景,最后的画外音,引用“九五后”南昌舰女兵徐文茜的名句:“有人问过我,你怕吗?我怕,我怕打仗不用我!”[22][23]
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要打仗?现代国家并不能通过发动战争来变得富有,相反,现代战争非常昂贵,可战争还是频频发生,为什么?
The New York Times刊登的专栏文章,提供一种值得注意的解释。
“事实是,在战争时期,各国国民总是会团结在其领导人身边,不论这场战争多么愚蠢,他们的领导人又有多么糟糕。”作者将阿根廷、美国、俄罗斯等作为案例分析,并补充写道,“缺乏广泛合法性的威权主义政府在无法拿出良好表现的时候,倾向于威胁别的国家。”[24]
关注
01丨俄乌战争爆发三周年
2022年2月24日,俄乌之间爆发全面战争,许多人觉得它能很快结束,但事实上,这场持续的悲剧已经进入第四年。
联合国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乌克兰已有超过1.26万名平民在战争中丧生,另有2.9万余人受伤,其中包括至少2400名儿童。乌克兰的基础设施同样遭受毁灭性破坏,至少200万家庭流离失所,超过3600所学校和大学遭到袭击。[25]
3月22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接受体育及政治新闻网站Outkick的采访,声称战争局势“已经得到一定控制”。
“我认为除了我之外,世界上没有人能阻止(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我认为我有能力阻止他。”他回应说。上述言论发表之前的几个小时,美国中东问题特使蒂夫·维特科夫称赞普京是一位“伟大”的领导人,而不是一个“坏人”。[26]
美国介入下,俄乌两国原则上同意暂停对能源基础设施的打击,为期一个月。可就在普京告诉特朗普将停止对电网的攻击数小时后,据报道,俄罗斯轰炸了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27]

不少分析人士都指出,种种现有迹象表明,俄乌的敌对状态并未朝着缓和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更不用说实现持久和平。[28]
TIME的采访中,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透露,尽管不受美国待见,他还继续寻求沟通,建议美国副总统詹姆斯·戴维·万斯重新考虑在战争期间不访问乌克兰的决定。“我们还在等你。”泽连斯基笑着说。万斯没有回应。[29]
02丨“零和游戏”叙述盛行
当把资源总和视为固定值,相信一方得到利益另一方面必然遭受损失,那么,我们就进入了一场“零和游戏”。
3月,发布在The New York Times的文章指出,零和思维正像病毒一样蔓延,从地缘政治到流行文化,都可以找到这种博弈概念的身影。
心理学家说,稀缺感和威胁感是零和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例如2018年,研究人员对43个国家的分析发现,零和思维往往更多出现在“资源稀缺、经济差距大的等级社会”中。
经济不平等助长了“零和游戏”。但用零和思维来认识世界的群体,或许不是真的在为税收、大学、工作或财富而争吵。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展的广泛调查显示,当前思潮的盛行,可能源自对更深层次东西的零和信念:重要性。
许多美国民众似乎担心,如果其他群体更重要,他们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在21世纪的美国,引起恐惧的更常见因素并非食物或资源短缺,而是意义缺乏。人们渴望被重视,为此不惜打压他者。
这就是零和思维如此成问题的原因:它阻碍视野,激发对抗,分散注意力,使社会无法通过合作与创造实现目标。坚持零和思维的人,很容易错失双赢机会。甚至,“零和游戏”会带来双输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背后,都有这种博弈论的影子。
作者提醒,非零和博弈是可习得、操练的。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避开零和博弈的玩家,一个相互合作的机制就有机会扩展开来。[30]
参考备注:
题图:源自法新社摄影记者Bülent Kiliç,2015年,叙利亚战火下满目疮痍的城市,www.history.com/arti...
有关战争话题的讨论和关注,还可以见于其他“结绳”内容:
我们今天何以进入一个暴力丛生的局面?下面的“结绳”内容,尝试从不同角度提供一些理解:
“结绳”系列邮件订阅及在Substack更新地址:yuliqing.substack.co...
“结绳”系列在Matters更新地址:matters.town/@ysmwry...

愿我们依旧好奇、理性与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