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長崎歷史之旅(上)
在工作了半年後找個時間出國玩玩讓自己充個電是不錯的選擇。一開始鎖定九州,但實際看了一下景點才發現自己也太低估九州有多大,大概太常將日本視為一個地方,總覺得九州就是個區域而已,但這個「區域」可是跟台灣差不多大。意識到這點後原本想將焦點鎖定在福岡,但眼睛一偏就瞄到了旁邊的長崎,說到長崎就會聯想到核彈,而過去一年幾乎可說是核彈年,除了烏俄戰爭有核危機的威脅,去年又上了《奧本海默》,今年有《哥吉拉與金剛:新帝國》、《哥吉拉 -1.0》這些直接或間接與核彈以及日本有關的作品,所以就對長崎原爆紀念館多了一點興趣,於是決定了以長崎為主要旅遊地點。
長崎核爆紀念館的入口很有趣,繞著螺旋狀坡道往下,旁邊牆上是倒流的西元紀年,給人一種慢慢沉入回憶的感覺,也彷彿沉陷進痛苦哀傷的過往。入館第一個強烈印象,應該是:「長崎很倒楣」吧。之所以會給人這樣的強烈印象,是因為當初美軍投下廣島原子彈後,第二顆原本是打算投在九州東北部的小倉,二戰時該地好像也是個重要的軍工業區,可是因為天候不佳,所以就將第二顆投在了備案長崎。而館中從描述戰時歷史、展示文物的解說、到整個投彈過程的介紹,都隱約透露出「原本不該是長崎」的一種怨懟氣息。以前好像就有聽說日本有些人很不滿美軍投了兩顆原子彈這件事,甚至也聽說過有當廣島原爆後日本天皇就打算投降,但還沒宣布美軍就投了第二顆的說法。現在很難回顧當時的天皇到底怎麼想了,美軍一開始就打算投兩顆倒是有在《奧本海默》片中提到,只是現場感受那樣的情緒,除了眼見核爆的威力之外,也多了一絲惆悵。或許敘述中的情緒是我自己的腦補,但對於一個文物紀念館來說,那樣的敘事角度已經算是相當強烈了。
展出的內容還是以核爆帶來的災害為主,而且是不同角度,有衝擊波造成的傷害、高溫造成的傷害、輻射造成的傷害,各種面向在在提醒觀賞者核爆的恐怖,也感受得到深植日本人心中對於核爆的痛苦與恐懼。後段展區則轉為核能的應用展望,核能的確是強大的能源,雖然還存在很多爭議,但至少不要用做武器用途,拿來和平地為世界發展做出貢獻是紀念館想要強調的理想。不過看著近來世界的紛擾局勢,雖然明年就是二戰終止八十周年,我離開展館的想法卻只是希望我們還有機會慶祝終戰八十年。
展館不遠處就是爆心地公園與平和公園,爆心地公園展示了當時長崎核爆的中心點與紀念碑,1945年8月9日上午11點2分,那個「胖子」就在這中心點上空的500公尺處爆炸,那個高度是怎樣的概念呢?台北101的尖頂高是508公尺,也就是說原子彈在與101差不多高的地方爆炸,而周圍四公里內的範圍遭到毀滅性打擊,如果以101為參考點,就是西到東門站,北到松山機場的範圍。雖然參觀那天天氣不錯,但想像一下那個範圍,還是感到不寒而慄。
趁著這次去長崎,還參觀了另一個獨特的「廢墟」-軍艦島。前陣子才看完《軍艦島》這部南韓電影,那是南韓用他們的視角看待軍艦島這個日本人曾經奴役他們地方,對於日本人自己,他們又是怎麼看待這樣一個奇妙的人造孤島呢?軍艦島其實是別名,正式名稱是端島,原先只是一小塊淺灘,但因為在它地下發現了煤礦,於是為了開採這種黑金,經過不斷填海造陸後形成了今日的島嶼規模。
軍艦島需要搭船過去,有許多船公司會有遊島的套裝行程,我參加了一個包含參觀軍艦島博物館在內的行程。博物館蠻有趣,收藏很多有關軍艦島的文物與歷史解說,甚至還有搭配空拍影像與VR眼鏡來讓人俯瞰軍艦島。因為島上幾乎都荒廢了,絕大部分都是廢墟,所以遊島有規定的路線,因此藉由這種VR技術可以讓遊客看到平常無法進去的地方。博物館裡還有模擬當時島上生活人家的場景,以及許多當時的生活剪影。搭船前往軍艦島時,導遊也會在船上解說週邊的景點,以及軍艦島的歷史。
不過感覺上對日本人來說,這應該是個值得驕傲的地方,至少博物館的展覽與導遊和工作人員透漏給我的感覺是如此。這裡的煤礦開採深入地下綿延數公里,煤礦開採範圍的示意圖比島面積大上許多倍;採礦帶來的經濟效益,讓島民過著相當優渥的生活,在日本全國家庭電視普及率大約是十分之一的年代,島上的普及率是百分之百;礦工也許沒時間打扮,但他們的家眷當時可是走在時尚尖端;島上甚至還有全日本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樓,以及一整片相當先進的住宅規劃型態。雖然荒廢了,但當時留下的建築設計概念也影響許多後來本土的公共建設。
很難形容現場看到軍艦島的感覺,只能說照片絕對傳達不了那種震撼感與充斥眼中的蒼涼,曾經有數千人在這座小島上活動,當時是日本最繁榮先進、最現代化的地區之一,而短短數十年就可以讓這裡荒廢,只留下斷岩殘壁在提醒人們它的往日榮光。這是種很奇妙的感覺,再繁榮的王朝都能在彈指間灰飛煙滅,即使還能看著它回憶過往,但也只能追憶,心中知道那個繁華城市是不會重現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