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才是纸老虎

维舟
·
·
IPFS
普京发动了一场想让俄罗斯再次强大的战争,结果是削弱而非增强了俄罗斯的力量,却帮助欧洲强大了起来。

就在不久之前,专家学者们还在怀疑俄罗斯可能陷入经济崩溃、军事失败乃至国家解体的境地,现在忽然之间,它仿佛又成了令美国、欧洲都为之焦虑、恐惧的强敌。

一个国家的力量不可能这么快发生变动,变动的只是舆论场上的看法,而如果我们被它所左右,难免就无法看清真相——这个真相就是:尽管现在渲染川普的谄媚、欧洲的软弱,但实际上,俄罗斯才是纸老虎。

表面上看,俄乌双方现在战场上是相持不下的僵局,但俄罗斯以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国力、军备,三年下来竟然只打成平手,这本身就已经很说明问题。

别的不说,如果真能在战场上占到更大便宜,俄罗斯只怕对和谈也不会感兴趣,那既不符合它过往的历史记录,也不符合普京的个性。

三年战争,俄罗斯的总债务飙升了79.3万亿卢布,暴增86%。俄罗斯央行的基准利率达到了夸张的21%,但仍未能阻止通胀率一路攀升。连那些在战时拿到大笔订单的军工企业也被加息重创,面临破产的窘境。

俄央行行长艾尔维拉·纳比乌林娜(Elvira Nabiullina)承认,卢布的贬值反映出市场判断俄经济将陷入长期低迷前景。也难怪去年底英国《经济学人》封面文章断言,俄罗斯经济将在2025年全面崩溃。

这是明眼人不难看出的。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基于俄罗斯的战争损失和经济困境认定:“普京现在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我们应该加以利用”,“如果这是在玩扑克,普京手里拿着一对2,却在孤注一掷地虚张声势。”

回头来看,普京发动这场战争本身就是虚张声势:用咄咄逼人的进攻性来掩盖自身的虚弱。在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的国力开始了漫长的相对衰落,尽管有短暂的起色,但它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并不足以支撑它重振大国雄风。

在手握一副烂牌的情况下还雄心勃勃,那么虚张声势是必不可少的演技。也就是说,尽管这看起来是一场战争,但实际上是一出以战争形式出现的政治戏码:通过一番敲打,辅以恫吓和讹诈,榨取到对方原本不肯自愿给到的利益,屈从于己方的政治意志。

要做到这一点,自身实力还在其次,关键是赌对各方反应,寄希望于对手的分裂、软弱和混乱。对俄罗斯最有利的情况应该是这样:

  • 速战速决,己方承受的损失在可控范围内;

  • 内部混乱的乌克兰无法抵抗,很快投降;

  • 美国不愿介入,因为无关其核心利益;

  • 欧洲没有美国领导,群龙无首,不能团结起来坚决回应,也顾忌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

这样的理想条件,有一部分的确出现了,尤其是当下的美欧分裂,对普京来说肯定正中下怀。日前,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俄罗斯问题分析师、曾就职于奥巴马政府的国务院的麦克斯·伯格曼说:“我认为他看到了真正的机会,既能在实际上赢得乌克兰战争,又能把美国从乌克兰和欧洲排挤出去。”

然而,更多设想却落空了:乌克兰出人意料地抵抗了三年之久,俄罗斯陷入了一个难以脱身的泥潭,而欧洲倒是成功摆脱了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虽然缺了美国的支持,但即便蹒跚向前,居然行动起来力撑乌克兰了。

2023年的一项欧洲民调显示:78%的欧洲人认为俄罗斯是对欧洲安全的威胁;77%相信俄罗斯当局应为乌克兰当下局势负责;42%认为欧盟目前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弱于俄罗斯。这意味着欧洲人正在认真看待俄罗斯的威胁,但并非对自身力量没有自信。

普京玩的是一个以小博大的危险游戏,只有在对方分裂、混乱的前提下才能获胜。俄罗斯的开战与其说是以乌克兰为对手,不如说是以西方为对手,但另一面,它又再三不惜诉诸核讹诈来阻止美欧涉入,仿佛它对乌克兰有私仇要报,然而自相矛盾的是,最终正是其自身的行为,使得它最担心的事发生了。

本来,乌克兰东部、南部的俄语区一直有着强大的亲俄势力。根据2014年的一项调查,这两块区域的民众以压倒性多数支持加入一个与俄罗斯的关税同盟,而不是加入欧盟。

然而,战争爆发后,最亲俄的乌东四州和克里米亚(占乌克兰总人口约20%)被俄罗斯控制,对剩下部分的乌克兰人来说,选择哪一边几乎已经没有悬念:2022年11月的一项民调,高达86%的乌克兰人相信,和欧盟保持更紧密关系,对乌克兰来说是好事,而78%的人认为亲俄是坏事。

数据来源:GeoPoll,2022年11月

尼基塔·赫鲁晓夫的曾孙女、国际问题教授尼娜·赫鲁晓娃在开战后不到一个月就判断,俄罗斯此举只会让乌克兰加速远离:

现在乌克兰将是绝对的乌克兰。当普京说西方正在使乌克兰反俄时,他在使乌克兰反俄方面所做的工作,比美国的任何宣传都要多,因为你不能把一个国家炸得爱你。

他们怎么会认为轰炸完乌克兰,然后指望他们来接近俄罗斯,这让我无法理解。我认为现在的乌克兰,作为一个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团结和独立。

俄罗斯经此一战,算是彻底失去乌克兰了,不管最终沿着哪条边界线停火,俄罗斯都将很难对战后的乌克兰施加影响了,而这是占领一小块领土所无法弥补的损失。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有句话常被人引用,看起来就像是当下的预言:“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

常有人把这场战争看作是俄罗斯帝国梦的回潮,但值得注意的是:冲突的前沿从未像现在这样逼近俄罗斯的腹地。太平洋战争期间,加藤周一发现,虽然日本媒体上永远都宣称是己方获胜,但“获胜”的地点距离日本本土越来越近,他据此判断日本正走向失败。和历史上的俄国势力范围对比来看,俄罗斯当下的咄咄逼人,倒不如说更像是困兽犹斗。

本来,冷战后让前苏联的东欧卫星国投向西欧,似乎就是一种让俄罗斯保持虚弱的廉价、简单办法,俄罗斯无法阻挡这一进程,入侵乌克兰的结果,反倒让芬兰和瑞典这两个原本的中立国倒向北约。

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如果乌克兰也“重返欧洲”,那么除了白俄罗斯这个突出部位之外,俄罗斯的西部边界已经退后到跟1917年极其苛刻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接近。

这意味着,这次战后,欧盟将不战而胜,实现德国在两场世界大战中都没有实现的帝国梦,得到东欧的巨大腹地。那些嘲笑欧洲虚弱的人没有看到,哪怕是条顿骑士团东征的时代,西欧和中欧的影响力都不曾向东深入到这么远的地方。

可以说,几百年来,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形势从未如此差过,哪怕在这次战前,它好歹也能对乌克兰施加强大的影响,但现在却很有可能出现一个冷战时苏联的噩梦:铁幕向东推进半个欧洲,一直逼近俄罗斯家门口。

俄罗斯的力量实际上是被高估了,原本纸老虎好歹也是老虎,不料战争打了三年,暴露出了真实的实力。普京固然是虚张声势,欧洲政治家也乐得利用这一威胁来推动政治变革。

冷战后的东欧各国都把欧洲看作是未来和机会,但俄罗斯则本能地把西方看作是威胁,其结果,它自己也被欧洲看作是威胁。对西欧人来说,这是历史的回归:抗击从东方草原身处源源不断涌出的蛮族,最好把他们挡在墙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要被打垮。德国首相俾斯麦曾否决了将军们试图对俄国先发制人的计划,他说自己“不想因为怕死就去自杀”,他曾任驻俄大使多年,太了解它了,“这个摧毁不了的帝国,……即使在吃了败仗之后,也仍然会是我们天然的和充满着仇恨的敌人。”如何与它相处,是欧洲人的复杂课题:“俄国是一种自然力量,和它打交道就像忍受坏天气一样。”

历史一再证明,俄罗斯需要欧洲,有甚于欧洲需要它。欧洲可以转向别处获得石油、天然气、粮食等原料,但俄罗斯却很难获得欧洲资金、技术、思想、文化的替代来源,毫无疑问,双方的脱钩对俄罗斯的伤害更大。

欧俄贸易产品结构

俄罗斯原本就面临经济转型的困境,战争对此产生了破坏性影响,使得其经济结构更加依赖石油天然气、木材、粮食等初级产品。开战以来,有超过100万俄罗斯年轻劳动力外逃,特别是IT、金融、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人才大量流失,工业产能断崖式下跌。

俄罗斯经济学家谢尔盖·古里耶夫(Sergei Guriev)悲观地预测,俄工业产能面临的不止是“去工业化”,乃至是“去现代化”的严重风险。

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1960年代曾挖苦苏联是“拥有火箭的上沃尔特”(Upper Volta with rocktes,上沃尔特即非洲内陆国家布基纳法索的旧称),意指它除了导弹之外,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很落后。这一说法从未像今天这样贴近实际。

无论战后是什么样,俄罗斯都将不再被视为欧洲的一部分,经济、科技、文化都可能面临衰退。讽刺之处就在这里:普京发动了一场想让俄罗斯再次强大的战争,结果是削弱而非增强了俄罗斯的力量,却帮助欧洲强大了起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