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人工智慧對於大學教育現場的影響?

江:大家都說要用 AI,我認為不是單純只有跟 Chat-GPT 這樣的工具對話而已,你要真的能夠去利用這些工具本身的能力來協助你去完成目標。我請 Claude AI 協助,產生約有 30 題的問券,讓學生去填答。這問題有包含現有能力評估、學習興趣導向、學習風格還有團隊合作。填答完成後我也跟 AI 一起討論分析,請 AI 將學生分組。他就幫我規劃出有 12 位學生是在優良組,有 5 位學生在頂尖組,中等組的學生是 20 位,基礎組的 10 位,還有需要特別關懷的學生有 3 位。
然後很有趣的事情是,AI 有提醒我說能力很強的這一組學生,他們有可能很容易吵架,要求老師我去注意的這個細節。然後比較需要關懷的這一組同學,他們也是第一天就來跟我抱怨,那一組裡面有兩個同學第一天到學期中都不在。所以光是在這個分組上面,其實就可以用 AI 玩很多事情。替我們教學現場的工作者省下很多時間,而且可以更主動的去針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做一些調整,我覺得在這個輔助上面非常非常的棒。

此外,我也有感因為現在有 Vibe coding 的出現,以前我們會要求學生要求自己要自己寫程式,從無到有。但接下來的世界肯定不是這樣的。肯定是知道某個系統架構的人,可以把某一種系統用 vibe coding 寫出來。雖然現在這個時間點,2025 年 3月,vibe coding 還不是很成熟。但我相信 AI,也許可以很快地協助人們去變出來。那未來我們可能只需要學生知道整個東西的規劃,他們就有可能變出很厲害的東西出來。那我們在教學現場,是不是也要跟著變形呢?我覺得這是要跟大家討論的。
與會者 A:我自己本身其實比較是偏向恐懼,尤其我身邊已經有很多年輕老師在使用,而且用得很好很厲害,那我就有他們就好了,我看他們怎麼用,就好了。此外,我自己也很好奇,像隔一陣子,就會有 AR、VR、5G 這種新科技出現。到底應該怎麼因應?
蘇:我認為,AI 是一個執行方法上面的差異。AR、VR 是一個表現的形式。5G 也是可以是一個形式。但 AI 不是,可以有感的是工作過程中效率的差異,或是結果的多元性。話說請問,江振維老師會跟學生坦白說,這次的分組是 AI 協助的嗎?
江:有,我有跟他們講分組是 AI 協助的。
蘇:你有跟他們說?
江:對的。

蘇:其實我也自認為可以更多嘗試去使用。以我的工作角色來說,不一定說需要去產生一段文字或圖像,但我會需要決策、跟很多人討論事情。在夜深人靜沒有想法的時候,其實就是應該要去用 AI 的時候。有些人的使用方法,是請 AI 扮演馬斯克或是扮演行銷大師來提供自己決策建議,但我是會一直覺得我應該要用,但就還沒開始用。
江:值得留意的是,AI 有時候也會有 AI 幻覺的出現,學生有時候可能不能分辨,但老師不能不分辨得出來。
與會者 B:就是這個東西的判斷跟抉擇,我覺得有一點,就是我不曉得什麼時候該用或不該用 或是說我的態度,該說是有點敬畏之心嗎,還是該說我很怕。剛剛有聊天時提到共同朋友是半夜跟 AI 聊天聊到很晚睡不著,就這件事情到底,對於科技介入我的生活周遭,其實我是有一點怕的。
蘇:其實有點像媒體識讀,到頭來責任還是在自己身上。
與會者 B:其實人生在這世界上,都會有一點的茫然,但是依賴某種知識、學派、搜尋的技巧找到他安身立命的地方。不管是科技藝術或 AI,有人說都是像是葡式蛋塔一樣的,當一個新東西出來,好像找到可以攀附的東西。現在 AI 這個工具,好像是一個超級大的蛋塔。你可能走過聞到,挖一小口,就走到這個無限的空間。所以有可能在那麼多的錯綜複雜的狀況之下,我們突然找到某一個東西,作為我們接下去探尋的一個踏腳石。
學生有時候可能面臨一些迷惘,可能會尋求各方的慰藉。但是 AI 的出現,也是開啟一個契機。以我自己的經驗,之前開設的工作,有使用到 AI。學生上手後,自己就創造出許多東西來。我覺得教學現場,其實也就是在尋找那個魅力,那個舉一反三的 magic moment。

現在世代,可能我覺得學習動機很重要,老師在教學現場,可能用 AI,可以開啟更多可能讓學生跨出去的話,我覺得就是功德無量。
蘇:我也有問過教書的朋友,說若是學生請 AI 寫作業,是看得出來的嗎?他跟我說絕對看得出來。AI 應該是協助,不應該是唯一答案提供者。而當一個答案一直 prompt、一直 prompt、其實產出的東西也是你的。
江:而且一直問下去,才能避免 AI 幻覺的情形出現。我也設計了一個機器人,我把我的課程要求與參考資料,都教會這個 AI,並且要求不能直接跟學生講答案。他們對 AI 有依賴,我就設計一個機器人去讓學生依賴。
與會者:那問到最後,本尊會出現嗎?
江:有!我有把聯絡方法教給它,也告訴它什麼情況可以告訴學生我的聯絡方式,讓學生若真的有問題也可以找得到我。


結語:教學現場的實況,不是一個死板的單向輸出。學生的回饋,以及當代潮流的介入,能產生出新的火花。這場來自幾位教學現場老師的交流,反映出當代的學生擁有更多的機會,運用新的科技為自己找出新的可能。作為一名老師,視大環境的改變,將教學方式融入新科技,並且保有彈性開放的心,也是學生的一大福音。
下一場科技藝術教育協會講座即將登場,歡迎報名參與:
主題:人工智慧巨浪掀起的新新石器時代
講者:創意科技與產品設計系助理教授江振維、設計學院與媒體傳達設計學系講師黃宜品
日期:4/22(二)
地點:二三設計|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18號11樓1101室(華南銀行大樓)
報名請前往臺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 Facebook 網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