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久他乡是故乡
对于每一个来到北京的普通打工人来说,离开北京的念头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般一直悬在头顶。恐怕没有哪个人能理直气壮地说,绝对不会离开,要把他乡作故乡。无论是设定打拼的时限、铺设职业发展的路径,还是在悸动出现时那一瞬间顾虑未来的理智,无声的警铃仿佛一直置于身后,在脆弱时响动。
“北漂”的神话近年来也在渐次消退。现在的年轻人中,那种住城中村、睡地下室,但心中有理想有情饮水饱的奋斗模板似乎已不再有吸引力,取而代之的是对某种更具象的稳定性的向往。同事朋友间,经常会听说谁谁谁突然“上岸”回了老家,或者躺平继承家业去了。励志一点的,重回校园提升一下学历,如果能“有幸”搭上计算机或者AI的车就更是香饽饽。留在这里没走的,也是整天把“早日滚蛋”挂在嘴边。
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社会氛围的转向已不用再赘述。而除了这些之外,似乎也有很多理由值得潇洒的一走了之:过宽的马路搭配随处可见的天桥让近在咫尺的目的地无限拉远,底商和便利店的匮乏使前苏联风格的建筑仿佛不曾受到消费主义的腐蚀、进二环看演出时遇到突然的封路即使立刻拔腿狂奔也能迟到半小时,甚至在北京最美的春季也会有很多人不堪飘絮和花粉的侵扰。这些微小的生活细节在某些时刻,最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作为帝都、皇城,这座城市本就不是为了普通老百姓而设计,这一点大多数人在最初就已知晓,只不过在不断试探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底线。
当然,与年轻人的时光相较,城市仿佛亘古不变。人们总在彻底离开后再回首时,才能惊觉变化已悄然发生。身处其中时,退让的、妥协的好像永远只能是自己。
那么,当有一天我也终于输了这场较量的时候,我会如何去告别它呢?写到这里,我开始有些不知所措。作为无房无户口的外地青年,我在这里其实度过了相当愉悦的三年。有时我其实羞于承认,尽管同意北京这一切的缺点,但我其实很留恋这座城市。可能是因为城市缓慢又宏大的齿轮下酝酿出的平静悠远的气场,可能是因为各种权力倾轧下,文化与叛逆的种子仍然生生不息。也可能只是因为,当初一意孤行跳出所谓的安稳生活来到北京,看似少年意气,其实内心明白这机遇来之不易。也许于旁人而言,北京已渐渐失去吸引力,但于我,是兜兜转转了很久的路才走到这里。留恋这座城市,也许只是留恋早该拥有的生活和蹉跎的青春岁月。
往后我会如何形容这段人生呢?好像是喜乐与痛苦都非常强烈的一段时光。在这里的时候,我没法身处其中而窥全貌。而当即将离去的时候,可能就更难以选出一处位置来做告别,我想,我会提前很久很久,细细走完每一处来时的路。
如果用两个场景来概括的话,我希望第一个是最初来北京旅游的时候,我在什刹海附近的街道上抱着明信片转身对着镜头笑的场景,而另一个,则留给这段时光结束后,我转身离开的背影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