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 │ 拜哩

wenyi
·
(修改过)
·
IPFS
·
作品集 / 原型食物 / 《懼裂》

作品集

最近比較重要的..,應該就是拿到前陣子做的實體作品集。

之後應該會寫篇文章來記錄製作過程。

這次是將 A2 的紙張,摺成 A5 大小,總共有八頁內容的方式。

拿到印刷品,將紙張摺成預定的樣子後,總覺得內容有點不太夠的感覺。八頁扣除封面封底、履歷、形象標語、行動呼籲和聯絡方式等五頁,只剩三頁可以放案例。

恩…。

當初在製作過程也覺得案例不夠,可能要再多一兩個。但...,總之就是有各式各樣的原因,所以最後選了這個製作方式。

現在重點應該不是再去想說什麼後悔當初應該放更多、應該用其他的呈現方式。已經印了一百張,目標是把這一百張發完。也不是一百張,因為會留幾張起來,總之就是要把它發完就對了。有其它想法或想怎麼做,就留給下次吧。

然後也因為最近在不管是接案社群、求職網等地方開發客戶,或有些直接來詢問要做設計。我發現不少人「不知道要怎麼做設計」。

可能是要做標誌、海報、包裝、視覺識別等,不管需求是什麼,當有設計需求,我發現不少人不知道要怎麼進行下去。他知道要來問報價,但不知道要怎麼表達自己的想法或需求。

想了一下,大多數人,或應該說我所遇到的,對設計還是只停留在「形式」,比如顏色、形狀、表現手法等。雖然說會有這種現象也是正常,因為只有做設計的人才知道設計在幹嘛,就像任何其他職業,只有該職業知道那職業到底在做甚麼,其他人只是看到一個表面的東西,不知道究竟實際製作代表什麼。

主要是最近不少人來詢問,讓我對這種現象..,我是覺得它是個〝問題〞。當做設計的看到問題,就會想解決它。所以讓我想寫篇設計文章,說明要做設計需要有哪些準備。

然後稍微深入想了一下後,想到過去在一間普通公司當設計,不管是設計還是美編,我覺得設計師本身並不知道自己所在的職位能如何幫助公司,不知道如何幫公司創造價值。至少那時候的我是這樣。然後公司的同事和上司、老闆等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設計,或要不知道怎麼跟設計師溝通,覺得「設計就是做一張圖」。

讓我想寫篇有關從公司設計師和非設計部門的角度,來寫篇文章。

恩..事情好像有點多。


原型食物

前陣子跟朋友吃下午茶聊天。

點了照片上看起來很厲害的套餐。

結果東西來了,開始吃之後,有一點失望的感覺。

它是主打現在蠻熱門的「原型食物」,盡可能的保持食物原本的味道,避免用高鹽高油的料理方式,沒什麼味道是正常,但就是覺得好像少了什麼。

平常就已經吃很清淡了,出去玩,一般來說會想要大魚大肉吧?想重鹹一點,想感受平常不會感受到的。

原型食物..,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因為本來想描述它的「味道」,但它主打原型,所以沒有味道。也不是完全無味,就非常清淡。要說它的食材…,我覺得蔬果類的食物,要讓人感覺到「不新鮮」很困難,所以..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

一個 set 四百多。

恩..有點貴。

但咖啡不錯喝,說是特色咖啡,還真的很有特色,味道跟一般咖啡、拿鐵完全不一樣。


《懼裂》

一直忘記要寫有關這電影的想法..,今天寫東西回顧過去才想到這部電影。

去年的電影,好像也是去年看的?

我記得當初看了預告,完全不知道到底在幹嘛,看起來就是普通的血腥恐怖片。上映後獲得好評,看到主演黛咪‧摩爾和瑪格麗特·庫利上各式各樣的節目做宣傳。

引起我的注意。

找時間看了之後,好看欸!

電影講的概念我覺得不是很新穎,主要講「女性對年紀和外貌的焦慮」。

我覺得人類真的是很矛盾的生物..。一方面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外在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但同時又從外表評斷一個人。在這個網路、社群媒體的時代,外在被無限的放大,好像大家都只注意外在,只經營外在。

雖然說也是存在「有內在」的人,但這不是現在世界的主流。現在充滿各種「想製造視覺衝擊」的東西,無所不用其極跟所有人說:「我在這裡!」。

人是視覺的動物,且也可以從一個人的外在來判斷一個人的個性,所以經營外在..,好像也是合理。

感覺會越寫越多...。

總之就這樣吧。因為好像沒有什麼立場去評斷那些「經營外在的人」,覺得他們這樣做是〝錯的〞還怎麼樣。但同時也是因為現在過於強調外在,讓許多人有外貌焦慮,甚至產生了社交障礙等等..。

電影是在說「接納自己」嗎?還是只是在闡述這個現象呢?

恩..。

也因為這個主題,該電影的視覺、美術等,都非常講究!不管是顏色、分鏡、字體,甚至電影內所用的海報、道具等,都是精心設計過的!

想想電影對視覺美術的要求,剛好跟主題「外表」契合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電影內「那個物質」的包裝。

簡單直接,我很喜歡這個呈現方式!大黑體字和透明包裝,直接的表達「就是這個東西」。而說明書…有等於沒有我覺得,因為像這種藥物類的商品,一定會有各式各樣的說明書、文件等等。

一般應該不太可能用這種包裝方式…。

可能說明書要再寫詳細一點,包含內容物、注意事項等。包裝盒也不可能就這樣什麼都沒有,除了成分標示、警示標語…,本來想說「可能還要有一些插畫」,但想想如果該產品就是走這種「簡單直接」的路線,那這種表現方式也是可行的?

忽然在想現實包裝該怎麼做..。

這部電影應該是近期最喜歡的吧。有看一些 2025 年的電影,但總覺得近期的電影..,有越來越沉重的感覺。總是要傳達某個價值,甚至有點說教感。單純「娛樂」的電影..,越來越少。

寫到最後我也開始沉重起來!

除了主題、美術視覺,演員表現也很優秀。其中丹尼斯·奎德的表現是比較讓我出乎意料。因為他在其他電影都是演那種「正直」的角色,這次的角色跟之前形象完全不一樣,且因為電影有些分鏡使用誇大的方式,讓這位演員演出的角色有「邪惡」的感覺。

覺得還蠻有趣的。

想做結尾但一直想到還有東西可以寫..。

這部的「恐怖血腥」部分,還真是夠血腥!恐怖..某方面來說是有,但不是靈異的那種恐怖,我覺得這好像就是好萊塢跟亞洲恐怖片的差異。好萊塢對恐怖的定義就是「越血腥越好」,當然最近有越來越多導演在拓展不同的方向,比如 2015 年的《The Witch》,或 2017 年的《Get Out》,都在從不同角度來呈現「恐怖」。而亞洲就目前我的觀察,對恐怖的定義就是各式各樣有關幽靈、靈異的題材。

《懼裂》它是屬於血腥的恐怖,其它恐怖也有,但主要血腥。它的「分離」跟「最後變成的樣子」,有讓我感到:「哇靠!」。

好看的電影。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wenyi日常 / 心得 / 設計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日常
87 篇作品

日常 │ 阿里山眠月線

日常│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