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atles: Let It Be 紀錄片觀後小記

馬世芳
·
(修改过)
·
IPFS
·
這四個二十多歲的小青年沒有崩潰,沒有毀掉自己,並且直到最後一刻都不斷精進,持續創造出美麗不可方物的歌,那已是不可思議的奇蹟。

距離首映 54 年,多年來始終無緣重新上映的紀錄片 Let It Be,今年 5/8 終於在 Disney+ 上架。搶鮮看完,昨晚速速寫了幾段筆記:

很喜歡這個數位修復版的調色和質地,勝過 Get Back。後者有修過頭的感覺,這個卻剛剛好,保留了底片的質感和那個年代的溫度。

這部片當年首映正好碰到 The Beatles 解散,團員都沒參加電影相關活動,事後提起也都不堪回首,同名專輯變成他們解散前最後一張作品。其實片中記錄的是 1969 年初短短一個月的事情,後來他們還錄完了整張 Abbey Road 專輯,只是電影上映時機太壞,不幸和「地球最紅樂團宣佈解散」的頭條連在一起,從此永遠和披頭末期四分五裂的那段黑歷史難分難解,蒙上不白之冤。

看完整部片,與史家慣稱的說法完全不一樣,Let It Be 並非印象中陰鬱沉重的模樣──那樣的印象,多半得怪早年影音品質極其悲劇、畫面暗沉粗劣的 bootleg 版。

影音重新處理之後,Let It Be 原是一部充滿活力、精神飽滿的紀錄片,以同代的視角極近距離捕捉了披頭身處 1969 年當下最生動的狀態。儘管源自同樣的原始影片,它和長達八小時的 Get Back 是完全不同的作品(Peter Jackson 甚至刻意在 Get Back 避開了 Let It Be 的畫面,即使是同一場景也會選用不同角度拍攝的影片),事隔五十四年,導演 Michael Lindsay-Hogg 終於可以一吐怨氣,真不容易。

屋頂演唱會看多少次都還是氣血翻湧,原片交替剪進街頭觀眾的反應、週邊建築眾人爬上高處遠眺披頭現場、以及後來警察介入,節奏和對比都處理得非常好。

然後全片只有 Paul McCartney 會看著鏡頭唱整首歌,完全不怕攝影機。這件事也傳遞了披頭末期的某種內部不平衡狀態。

當年觀眾看到小野洋子出現在畫面裡,反應多半是負面(導演說當年不得不應要求剪掉很多她的畫面)。現在再看,心情大大不同,覺得她能在那樣的環境裡淡定做自己,永遠一臉 don't give a fuck 的表情,實在有夠酷。(5/8/2024)

過了一夜,補寫一些:

喜歡的段落:開場不久 Paul 即興彈一段美麗的鋼琴獨奏而 Ringo 一臉溫暖笑容看著。George 兩次被麥克風電到。John 和 Paul 面對面唱 Two of Us 的二部和聲。活潑的小 Heather (Linda 的女兒)敲了一下 Ringo 的鼓,Ringo 假裝嚇一大跳。George 手把手彈鋼琴教 Ringo 怎麼寫完 Octopus's Garden 然後 John 跑去打鼓。忠誠的貼身助理 Mal Evans 在 Maxwell's Silver Hammer 拿著榔頭敲打鐵砧。John 和 Yoko 翩翩跳起華爾滋。製作人 George Martin 搖沙鈴。George 開懷投入唱著 You Really Got a Hold on Me。屋頂演唱會警察們一臉無奈的表情。

現在看 Let It Be,已經看過長達八小時的 Get Back,樂迷早已熟知前因後果,又拉開了半個多世紀的距離,很難想像當年觀眾的震撼和傷心。

當年幾乎沒有人看過 The Beatles(以及幾乎任何流行團體)幕後工作排練的實況紀錄,大家也不知道他們早在 1968 年錄製 The White Album 期間就已經分崩離析,Paul McCartney 和 John Lennon 幾乎不再一齊寫歌,George Harrison 已經是獨當一面的了不起的創作人,卻屢遭冷落,心情自然不會好。Ringo Starr 常在漫長無效率的錄音過程中晾在一邊。John 和小野洋子墜入愛河,愈來愈無心團務。Paul 試圖力挽狂瀾,卻總是面對其他人的冷淡消極。

這些現在都是歷史常識,當年觀眾卻所知甚少。

片中屢被引為象徵 The Beatles 破裂解體的那段 Paul 和 George Harrison 針鋒相對的對話(George 臭著臉對 Paul 說:你要我彈什麼我都願意彈,你不要我彈我也可以什麼都不彈,只要先生你高興就好),這對他們來說根本是司空見慣的日常對話,卻在剪進影片之後產生了巨大的殺傷力和後座力。

George Harrison 在那段對話之後不久宣佈退團,留下另三人坐困愁城(Get Back 利用新時代科技還原了導演藏在食堂花盆裡的麥克風偷錄的 John 和 Paul 在 George 宣佈退團之後坦誠交心的對話,是八小時長片中最揪心的段落之一)。事實上,前一年在錄製 The White Album 的時候,Ringo 也曾一度退團。如今後見之明,我們都可以說那是「結束的開始」,但在當下,那也可以看作多年來一齊撐過低潮、一齊體驗無與倫比的榮耀與壓力、一齊奮戰多年,日以繼夜共處,不斷進行創造性工作,比家人、情人都還親密的夥伴,難免會有的情緒和摩擦。

幾經曲折,George 答應回來,條件是「不要再搞什麼電視演唱會」、「不要再回之前錄影的冷颼颼的 Twickenham 片場,在自家公司 Apple 地下室排練錄影」。此外,他邀請 The Beatles 多年老友,鍵盤手 Billy Preston 加入排演陣容,也扮演極好的潤滑功能──在外人面前,兄弟們總得表現得專業一些,不能再那麼任性。

當年觀眾也是初次目睹 Yoko 和 John 形影不離如膠似漆,在錄音室裡永遠肩並肩坐在一起的畫面,可以想見大家有多恨她──就是這個日本醜女介入四個哥們兒的兄弟情誼,拆散了他們(當然不是)!片中 George 唱 I Me Mine 的時候 John 拉著 Yoko 擁吻,旁若無人轉圈跳起雙人舞(Yoko 意外地還滿會跳舞的),事出突然,鏡頭連對焦都來不及,那段畫面著實很美很可愛。

Let It Be 導演 Michael Lindsay-Hogg 起初接到的任務是「The Beatles 要錄一部電視特別節目,請 Lindsay-Hogg 來拍排演實況,作為前導宣傳的幕後花絮」,結果計畫不斷生變,電視節目吹了,花絮自然也不用了,整個拍攝計畫就此轉為一部 The Beatles 的獨立紀錄片。但只有彩排卻沒有正式演出的紀錄片是不行的,事情總得有個了局,幾經討論,最後變成大夥上 Apple 公司屋頂演出一場作結。當時也沒有人知道,這場 1969 年 1 月 30 日的屋頂演唱會,不但是 The Beatles 1966 年結束巡演之後首次登台演唱,也成為他們最後一次公開演出。巨大音量引來警察上樓取締,他們滿心希望警察把他們拖走抓去關,作為電影結尾就太酷了!豈知警察只是冷著臉告知他們必須盡快結束就下樓了。唱完終曲,John 對著麥克風說:「我謹在此代表樂團感謝大家,希望我們通過了面試」──這段話後來變成 The Beatles 散團前最後問世專輯 Let It Be 最後一首歌 Get Back 的最後一段話,總結了這個樂團的奇幻旅程。

1970 年電影首映前一個月,Paul McCartney 宣佈脫離 The Beatles,樂迷如喪考妣。觀眾進了電影院看到的是原本用 16mm 底片攝製,卻為了放映規格蓋掉上下,中間部分放大變成 35mm 的版本,畫面模模糊糊。許多人期待看到類似 A Hard Day's Night 或 Help! 那樣歡樂的劇情片,沒想到 Let It Be 是不折不扣的紀錄片,導演手法堪稱先鋒:這部八十分鐘的電影省略了前後背景的交代,剪掉了 George 離團的風波,全片沒有後製的旁白,沒有說明字幕,全靠畫面自己說故事。觀眾並不明白他們為何起初在棚裡排練還架了燈,後來又改到 Apple 地下室,也不明白 Billy Preston 是怎麼冒出來的,更不明白他們為什麼最後跑上屋頂開演唱會。許多樂迷還搞不清楚 Let It Be 的歌曲錄製早在 Abbey Road 之前,這張專輯、這部電影,包括它滿懷遺憾無奈的大標題,都變成 The Beatles 告別世界的象徵。

The Beatles 當時因為對經紀人誰屬意見不同,鬧得對簿公堂。前一年 Get Back Sessions 的母帶 Glyn Johns 混音版大家並不滿意,John 把母帶交給 Phil Spector 重新混音,搭上大量 wall of sound 手法的管弦樂和和聲,卻沒有知會 Paul ,令 Paul 勃然大怒,兩人公然撕破臉。Let It Be 首映無人出席,得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作曲獎也沒人去領(由 Quincy Jones 代領)。Let It Be 上市當週和 Paul 個人專輯 McCartney 發片日衝堂,Ringo 代表其他三人去說服 Paul 希望他避一下,卻被憤怒的 Paul 趕出門。

接下來 George 發行三片裝的個人專輯 All Things Must Pass,John 發行個人專輯 Plastic Ono Band,都是頂天立地的曠世鉅作。在 God 這首歌,John 直言不諱地唱道:I don't believe in Beatles......the dream is over, what can I say? 一個時代確實結束了。

John 後來抱怨這電影「把 Paul 拍得像上帝,我們其他人只是廢在一邊」(當然不是,光屋頂演唱會上「披髮當風、鼓琴而歌」 [余光中語] 的 John 就已經無敵了)。Let It Be 第一輪上映的評價普普通通,《週日電訊報》甚至這樣形容:「看著 Let It Be 電影裡的 The Beatles,就像看著皇家亞伯廳拆除改建,整棟變成國家煤炭局辦公室。」這話未免太過分......。

1970 年 Let It Be 下片後,再也不曾在院線上映。1981 年曾經發行 VHS 錄影帶,但也很快斷版──那捲錄影帶是以 35mm 電影版畫面為本,再掐掉左右以配合電視畫面比例,等於只留下原始 16mm 畫面的中間一塊。後來地下流傳的 bootleg,包括網路時代的影片檔,多是來自這個版本屢經翻拷、音質畫質極糟糕的副本。

Paul 也對這部片不堪回首,據說多年來有好幾次 Let It Be 電影差一點就要重新發行,都被他否決壓下。直到 2021 年 Peter Jackson 的 Get Back 讓他對那段記憶的印象徹底改觀,Let It Be 才有了重見天日的契機。重看全片,裡面幾段團員摩擦、掏心對白和那些心不在焉的排練實況,當年或許傷了當事人,或許讓樂迷心碎,現在都已經成了刻在石碑的上古史,早已沒有那麼嚴重。在世的 Paul 和 Ringo 皆已年過八旬,不只可以一笑置之,應該還會喚起許多懷念的溫情吧。

若要我說,The Beatles 的裂解,從 1966 年他們不再巡演,1967 年經紀人 Brian Esptein 猝逝之後,就已無可避免。想一想:從 1962 年發行 Love Me Do 走到 1969 年初的 Get Back 計畫,不過短短六年多,The Beatles 的小世界和外面的大世界都經歷了堪比宇宙大霹靂的震盪,名聲帶來的瘋狂海嘯效應和作品演化的速度,歷史上從無前例,後來更再也無人能夠再現,不可能有人知道該怎麼應付那樣的壓力。這四個二十多歲的小青年卻沒有崩潰,沒有毀掉自己,並且直到最後一刻都不斷精進,持續創造出美麗不可方物的歌,那已是不可思議的奇蹟──Let It Be 這部電影在當下貼身記錄了這奇蹟的一部分,它當然不完美,但世間最美麗的物事很少是完美的,我們應當感恩。

(完)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