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就只能跳出這個框
可千萬別呆呆的「聽話」
破局就只能跳出這個框。
破什麼局,跳什麼框?
時常因為我們學校老師太象牙塔而誤導學生感到悲哀。
思緒來源於看到朋友圈有個學妹發:就業形勢差到xx高校EY宣講會,收到的簡歷目測有兩本羅斯的公司理財那麼厚。形勢差是一方面,學生的認知和學校/老師的引導也佔據很高的比例。我觀察到周圍的人到了研究生階段,也沒有辦法認識到學校包括老師都是「山頂洞人」,無法真實快速的了解到市場的變化,給到的建議也往往是滯後且不具有針對性的。
陳嘉映教授也在紀錄片《解釋鴻溝》裡提到:
「你不要以為你的碩士論文,除了導師之外,誰會去看。我把兩年的時間都用在碩士論文上,從我們一個老年人看不覺得可惜啊,我怎麼用最短的時間,最清楚地寫一篇能通過的論文。這樣呢,我就有時間去爬山,談戀愛和好好讀書。」
學生身上最重的學生氣就是把老師說的話奉為圭臬,認為老師給的任務就必須高質量完成,極大程度需要老師的認可才覺得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學生。其實,學生是人,老師也是人,平等溝通彼此的訴求和想法又有何不可。如果真的不可,也是現在師道悲哀,學生就需要真正意義上的跳出框架。首先,先從質疑開始,質疑有沒有真正的學到東西,距離研究生的目標來說有沒有靠近一些。其實,任何事務都需要被質疑,這才能越來越接近其本質。漸漸地找到了自己讀書的原因,就會更深一層的找到自己。
再強調一次,我們必須接受這個現實——未知永遠存在且不可消除。而後,我們只能不斷地嘗試著去適應,“在未知中不斷前行”。《把時間當作朋友》
局限性
不能太鈍了,關鍵時刻調用出自己的洞察力,觀察一下周圍的人為什麼讀研究生,讀博士生。背後的選擇和未來的路徑和自己想要的是不是相符合,否則,在框架裡很容易被洗腦,被帶著走,被短期小利誘惑走。也要相信自己、師長、環境等周遭因素的局限性,破圈靠自己,識別出局限性也靠自己。
又是凌晨胡說八道,希望自己的研究生生涯順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