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贤和陈冠希,"一踩一拉"背后的公众心理

642088870
·
·
IPFS
别轻视每一场“吃瓜”背后的社会心理,它们记录着人们对很多社会事件的不同看法和反应,对“塌房”的嘲讽,对“表演”的辨伪,并在其中一次次强化对“真诚”“责任”等人格品质的渴求。

金秀贤一场原本为了解释与金赛纶关系的新闻发布会,变成了一次彻底的“信任塌方”。他哭得崩溃,却没换来体谅,反被嘲“演技上线”“眼泪是职业技能”。

 但与此同时,17年前因“艳照门”事件几乎被娱乐圈淡忘的人——陈冠希,竟然“口碑反转”了。他那场内疚、疲惫、没有包装痕迹的新闻发布会被剪辑疯传,成为“真诚有担当”的对照案例。

 一边“社死”,一边“复活”,舆论的浪潮本身就像一场戏。但我们也可以发觉,这种情绪背后不是就“吃瓜”那么简单,还能看出一种社会心理结构的变化。

 信息过载时代,让人反感的“表演感”

 金秀贤发布会的问题,不在于他哭得不够,而是哭得太“对”:情绪节奏精准、台词精心设计、没有提问环节。

 一切都像是在演,太像一场危机公关。

 公众不是法官,但他们是经验丰富的“情绪识别器”。长期暴露在短视频、综艺、危机声明的内容中,大家早已熟识“话术”“控制感”“表演型哭腔”这一套,长期以往,就形成了一种“情绪识别抗性”——

 人越是被灌输“情绪模板”,就越倾向于质疑它的真诚性。

 就像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说的:真正让人信任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不像在控制局面”。

 反过来看,陈冠希的发布会之所以17年后被重新称为“教科书”,不是因为他“演得好”,而是他没在演:神情疲惫,甚至有点麻木,没有解释,没有狡辩,只有道歉,最后说“我永久退出”,并做出公益慈善的承诺。

 当时,他的人设也彻底崩了,但他扛下了。这种“破防”正是如今公众情绪所需要的锚点:看见一个不完美,但真实且能够承担的人。

在这个“精致自我、责任稀缺”的时代,公众越来越看重的是——你有没有承担的姿态。 不是你哭没哭,不是你说没说,而是你是不是能在风暴来临时,扛下责任、不逃避、不甩锅。

这种变化,心理学上叫“模糊性道歉厌倦”——人们不想再听“对不起让你误会”,而是想听“这事我来负责”。

责任感,正是公众最看重的稀缺品质。

因此,金秀贤被踩,陈冠希被捧,从形式上看是自媒体的“常规手段”,但也是公众所需求的某种“心理机制。

 公众的价值观也在不断进步

为什么我很乐意做“吃瓜群众”?因为在这些看似热闹的事件中,我看到的不只是情绪反应,更看到了公众价值观在一点点进化。

 从陈冠希到金秀贤的事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就是错误本身的“道德属性”在时代中发生了转变。

 就拿金秀贤被指与未成年谈恋爱这件事,在过去,这类事比较模糊,很可能被粉丝“洗白”为“私生活”“恋爱自由”,但在今天,“与未成年人”构成一种明确的权力不对等、道德红线问题,尤其是在MeToo之后的全球语境里,“未成年”已不是模糊词,而是“责任上限”。

 公众之所以不能容忍的,是金秀贤有没有利用自己的优势、是否把握边界、面对指控时是否坦荡。这是一种社会成熟带来的道德判断升级。

 再看陈冠希的“艳照门”。2008年,“性”还是公共道德的禁忌,艳照等同于不堪、败德,几乎没有区分“自愿”与“散播责任”。但今天,公众逐渐具备了区分能力:照片是私人关系中自愿产生,是被恶意泄露的,他本人没有主动传播,而且他选择了承担而不是控诉。

 这也是人们对两人一踩一拉的重要考虑因素。

 公众对道德的定义,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协商出来的集体判断。当人们的评判标准从“你做了什么”转向“你怎么面对、你怎么负责”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共识从粗糙走向精细的过程,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所以别轻视每一场“吃瓜”背后的社会心理,它们记录着人们对很多社会事件的不同看法和反应,对“塌房”的嘲讽,对“表演”的辨伪,并在其中一次次强化对“真诚”“责任”等人格品质的渴求。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642088870我来自杭州,现居加拿大。关心世界,专注女性、儿童和动物,喜欢阅读、散步,用心理学角度观察生活并且分享。擅长喝茶和睡觉。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从五个点解读金秀贤新闻发布会的“虚假”

四月的风,总是吹来一个人

学会批判权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