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米粒大嬸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文史與發展的衝突? 公共空間與城市再造再思

米粒大嬸
·
·
原文發佈於2015年11月15日

  過了一年,位在忠孝東路、中山南路口,於1964年完工啟用的舊台北市議會在台北市政府財政局的規劃下,仍舊維持去年的決定-拆除,並以「招標地上權」方式將其財產活化,只不過從原先的聯合開發成音樂廳及商辦、旅館 ,轉變成「台北願景館」,強調以城市文化交流、觀光發展為主軸的「複合商業與旅館開發」 。無獨有偶,1954年完工啟用的舊嘉義市公所在歷經多個朝代的規劃,於今年7月宣布將以「拆除地上物」後標售 ,後因文史團體的抗爭,與文化局將其列暫定古蹟 ,暫時逃過「拆除」的命運。

  而除了上述的事件外,在近年公部門屢屢發生1950 – 1970年代間的建築因老舊而面臨拆除的命運,如台鐵各車站等。但中華民國來台後較具機能性的建築真的沒有歷史意義嗎?而在面對當代的城市治理,開發與歷史之間真的存在著對立與矛盾嗎?

  在建築物文化價值的層面而論,這些1950 – 1970年代間建造的建築在一個要新不新,但要舊不舊的位置,而這個新既不若101、台北小巨蛋等建築富有現代感,舊又不若大眾想像中如日式、滿清時期建築等擁有「復古感」、「古蹟感」。或許是因當時的時空脈絡所需,建造出這一棟棟以「實用」為目的的公共建築物,而致使其缺乏美感(但必須強調的是「美感」是隨時空的轉變而有不同的詮釋),但不可諱言這樣的建築在文化價值上無法滿到令大眾在第一時間直接感受到,但在3、40年後或許成為紀載1950 – 1970年代台灣建築史的活教材,也或許屆時面對這樣的建築物又與現時的「美感」有不同的感覺。

  此外,筆者前些日子與陳世岸先生因舊嘉義市公所拆除爭議而有機會對談,在對談時曾請教到房子老舊與結構的問題,他提到這些房子雖外觀老舊,可能有些掉漆、漏水,但主結構可能仍是完整而堅固的,或是可以通過建築的技術得以補強。而若根據陳先生所言,老舊或格局問題並非得以做為拆除地上物的理由,倘若為公益或公共用途,保留地上物再將其補強、整建,不僅保留了城市的歷史,或許也保留了一筆不小的建造經費,同時也達成財產活化與開發的目的。

  而公部門的建築物除了其本身的使用價值外,在使用的過程中也承載著使用者及其週邊社區的記憶,見證了城市發展的歷史,做為公共空間更是使用者生活的一部份,如台北建成圓環,看似紊亂混雜的建築,但細看其發展的脈絡,便可見其「味覺地標」的意義 。再回頭一望,舊台北市議會轉建成「願景館」雖保留了部分公共空間供市民使用,但卻抹去市民對於城市的記憶,抹去了城市發展的歷史,也抹去建築再造的機會,如果願景是對未來的期望,那麼一定是有肥沃而深厚的歷史養分,一如救舊嘉義市公所推動聯盟召集人鄭書勉所言:「歷史決定城市的深度」 。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2014.6.20 自由時報 「〈台北都會〉公益變營利 舊議會捐地後代槓市府」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89173
  2. 2015.09.19 聯合報 「「百億鬼屋」北市舊議會 11月要拆了」
    http://udn.com/news/story/6655/1196462-「百億鬼屋」北市舊議會-11月要拆了
  3. 台北市公有土地開發聯合招商 「市議會舊址設定地上權案」
    http://www.gov.taipei/ct.asp?xItem=109329635&ctNode=80743&mp=103008
  4. 中央社 「走訪台北市舊議會 議場桌椅完整」
    http://www.cna.com.tw/news/aloc/201509180195-1.aspx
  5. 聯合報 「閒置18年 嘉義市府舊大樓最快8月拆光」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70803-閒置18年-嘉義市府舊大樓最快8月拆光
  6.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聲明】『舊嘉義市公所』列暫定古蹟 聲明稿」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35904
  7. Study in Taiwan 「建築設計系李清志教授:圓環之死—從味覺地標到圓環錢坑」
    http://www.studyintaiwan.org/news174.html
  8.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歷史決定城市深度 嘉義文資團體要求保留舊市公所」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38846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