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道德经
我说句绝对一点的话,绝大多数受过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不可能不知道《道德经》。但另一方面,《道德经》又是中国经典中被误读最严重的一本书。这篇文章我想聊聊《道德经》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人会不服,你凭什么聊《道德经》,你又不是国学大师!没错,我不是国学大师,正如我聊康德时说的那样,道德经本身(物自体)是本什么样的书不重要,我脑中理解的道德经才是本文的重点。权当只是我个人的胡言乱语,欢迎各位指正批评。
因为我不是国学大师,所以我读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养成一个习惯,可以分享给大家。我总结为竖读与横读。所谓竖读是对历代注经学者对经典注释的综合,横读是对经典的时代背景做综合研究,这样才能更准确的理解作者的真意与他思考的逻辑。我们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为能在现实生活中作行为指导,需要结合现实情况,灵活运用从哲人那学到的逻辑,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如果只是牵强附会流于表面的理解,逻辑不能自洽,最终会误己误人。好,闲话说多了,我们进入主题。
要正确理解《道德经》就必须先了解它成书的背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最主要的是四家,儒、墨、道、法。儒家的代表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家代表是墨翟,道家代表是老子、庄子,法家代表是韩非子。《道德经》又称《老子》,据传是春秋时老聃即老子所著。史学界比较认可的代表人物的时间顺序是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但是从著述的成书时间来看顺序是《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所以《老子》普遍被认为不是老子本人亲著,很有可能是托老子之名,至于是不是老子本人的思想,就不好说了。(这里我是参考易中天老师的《诸子百家》,他的理由是,墨家在孔子之后成为显学,盛行一时,而在《墨子》一书中完全没有提到《老子》甚至老子思想,这说明两种可能,其一是《老子》尚未成书,其二是老子思想不为人知。我比较认同易老师的观点。但不管怎样,这些都是学术界的争论,目前分不出对错,仅供参考。)《老子》在后世被尊为《道德真经》,与《庄子》(《南华真经》)和《列子》(《冲虚真经》)列为道教经典。
我们撇开宗教,单说《老子》的思想,它所处的是背景是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具体点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里的礼乐是周礼,是周公发明的,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家天下体制,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制度创新。天子、国君、大夫、家臣、士人、平民这样的等级制度,非常适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固化的等级制度越来越无法平衡社会各个利益阶层,逐渐出现国君攻伐国君,大夫谋逆国君,家臣控制大夫甚至国君,然后天下大乱,这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的先贤们开始百家争鸣,而争鸣的目的主要是为这样一个混乱的世道开出药方。诸子中孔子主张仁爱,墨子主要主张兼爱;孔子要复古,他的古是周,要复的是周礼;墨子也要复古,他要复的古是商,他主张信鬼神。为了实现理想,各位先贤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希望自己的学说能被采用,孔子周游列国,墨子到处游说,商鞅毛遂自荐,唯有道家先贤反其道而行,老子骑牛出函谷,庄子隐遁逍遥。是道家不关心这个世道吗?不是!《老子》整本书就是以帝师的身份(老子曾是皇家图书馆馆长,在当时绝对不是一般人能管理图书的)对帝王的训诫。《老子》的最主要的主张就是无为,理论依据也是复古,他要复的古是上古黄帝轩辕氏,这也是为什么道家除了“老庄”,还有“黄老”的别称,所以《老子》并不认同周礼,不认同儒家,主张绝仁弃义。
了解了《道德经》的背景,我们现在聊聊大众对《道德经》最常见的误读:
首先,《道德经》中的道德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中的“道德”,《道德经》中的道,首先是天道然后有人道,天道是无,人道是有。德即得,即遵循天道后之所得。
然后,《道德经》是给谁看的?很多人认为是给大众看的道德修养书,其实不是,《道德经》是写给帝王看的治世之书。书中动不动就圣人怎样怎样,圣人是谁?肯定不是我,也不是看本文的你,而是上古圣王,如黄帝轩辕氏、神农氏。
第三,《道德经》中讲的不争与无为是让普通人不争不抢清静无为吗?不是!既然不是给普通百姓看的,那这个不争与无为就不是指普通百姓不争与无为,而是统治者要不争与无为。统治者不要与民争利,民才会拥戴;统治者不要有为瞎折腾,民才能有空间有为。
第四,《道德经》中的自然与我们现代语境的自然是两回事。现代语的自然是“nature”的翻译,来自日本,与philosopgy -“哲学”,metaphysics-“形而上学”是同样的产物。《道德经》中的自然与成语自然而然是同源的,即本来的样子。所以道法自然,不是在道之上还有个“nature”,而是道是自为的,道按照本来的样子运行。
第五,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吗?肯定不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圣人也应该顺其自然,治大国如烹小鲜,要少翻少折腾。人该吃饭吃饭,该生娃生娃,实腹、健体、少欲,过简单、淳朴、充实的生活。大家都这样,国家还需要什么仁义礼乐?还要什么圣贤巧智?所以,帝王们,你们不要宣扬巧智圣贤啦,也别要仁义礼乐那套啦,要不言之教管理人民,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并不是大家片面理解的《道德经》鼓励愚民鼓励反智。《道德经》开篇就讲事物的两面性,所以人们一定要看到“智”的两面性,绝弃巧智才能回归淳朴。
正本清源之后,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道德经》的主旨是什么,不是如很多人理解的给普罗大众修身养性鼓吹清净无为的道德教科书,而是一本帝王书,用现代话说是高级管理人才修炼手册。这样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道德经》里有很多让人觉得很厚黑的手段,比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如果你认为我是在胡说八道,那我们就来比较一下吉姆·柯林斯所著的《从优秀到卓越》中提出的“第五级管理者”与《道德经》中的“圣人”有哪些共通之处:
1)第五级管理者以“谦逊”为标志性特征,将个人成就隐于团队之后,成功时“向窗外看”归功于他人或运气,失败时“向镜中看”承担责任。其核心是将公司利益置于个人荣耀之上,甚至愿意为组织长远发展培养接班人;圣人奉行“后其身而身先”“功成而弗居”,通过“无为”实现“无不为”,以不争的姿态成就他人。
2)第五级管理者遵循“先人后事”原则,优先选择价值观匹配的团队成员,并通过“训练有素的文化”凝聚集体力量17。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基业长青”的组织,而非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成功;圣人“以百姓心为心”,以“利他”为治理根基,通过“不言之教”引导社会和谐。例如《道德经》提出“圣人无常心”的集体主义观,与第五级管理者“公司利益至上”的理念形成呼应。
3)第五级管理者兼具“谦逊性格”与“职业化意志”,既保持低调又对目标坚定不移。例如吉姆·柯林斯强调其“平和而执着,谦逊而无畏”的双重人格。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既有原则性又保持灵活性。如《道德经》描述的“知其雄,守其雌”,既洞悉本质又能顺应环境变化。
4)第五级管理者通过“飞轮效应”积累微小进步,拒绝短期投机,追求可持续的卓越。其“刺猬理念”强调对核心能力的专注,与道家“大道至简”思想相通;圣人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通过顺应规律而非强行干预实现治理目标。两者均反对急功近利,强调积累与沉淀的重要性。
5)第五级管理者通过“高标准激励人”而非个人魅力驱动团队,注重培养组织内生的纪律与文化。例如他们更倾向于提问而非命令,激发团队自主性;圣人践行“行不言之教”,以身作则而非强制规范。如《道德经》所言“我无为而民自化”,通过示范而非指令实现引导。
一部道德经总共5000多个字,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不是多余的,需要细读细品。我们现代人已经没有帝王,但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领导者,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部委,小到一个公司一个部门一个小组,甚至一个家庭养育孩子,每个人都能从道德经中吸取到养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无为之治,不言之教等等这些至理名言都能在现实中运用。未来如果有时间,我会专开一个选集细读《道德经》。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