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保雜談Part. 4】— 不恢復安樂死,收容所與野生動物的困境是否無解?
引述窩窩於12/27的文:
2022年7月在公共政策網路平台上提案「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貓犬」之連署,在9月2日達5000人附議達標。隨即也有民眾發起反對方的提案,主張「反對『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貓犬』提案」,並在9月12日獲得5000人附議達標。
先說結論,我認為要解決目前的困境,恢復過往政策是比較好的選擇。老實說,我當志工以前是堅決反對生命剝奪的,反而正是因為成為了志工,在現場的那些所見所聞,以及從第一線人員身上理解到的現況,讓我產生這樣的想法和立場。
在許多動保議題的文章底下,我們總是能看到這類留言:
「牠們好可憐」
「最有害的是人類」
「人類憑什麼左右動物的生命」
這樣的意見固然沒什麼問題,但同時也無法解決問題,在一個確實有待解決的議題之下,這不過就是風涼話罷了。即便你看不見,或者根本不在意那些你沒看見的外部成本,它們也依舊存在,並且某些族群一直都在持續為此感到困擾,甚至受到傷害。
而「嚴懲棄養才是解方」就更不科學了,這與真實情況不符。
現在的問題是流浪動物的基數已經過於龐大,光是靠繁衍,野外族群在短期內就能夠快速擴張。至於為什麼流浪動物存活率提高,並且還能生生不息的繁衍,很可能和有餵養習慣的族群有關。對一般人而言,可能只是一時的憐憫,希望牠們能有一頓溫飽,但試想:
一個人亂丟垃圾,那地上就會有一個垃圾,一群人都亂丟呢?
一個人餵了一餐,一隻浪浪就有一餐不挨餓,但一群人都在餵養呢?當然就是有一整群浪浪能維持基本活動力,牠們全都有能力繁殖,你覺得會如何呢?
我們大可以天真的覺得「世上又多了好多可愛動物」,也可以再想更遠點:「有更多野生動物的棲地可能被侵犯」、「有更多人在騎車時可能摔車」。
更別說早就有科學研究指出:結紮強度(比例)在特定範圍內需要達到70%以上,才能達到縮減族群的效果,一堆人持續餵後不理,某種程度上就像把那些致力於結紮的團體當白痴,努力隨時可能因此前功盡棄。
身為一個志工,每一次不做後續處理的餵養(只餵不紮),對我而言代表的都只是更多的苦難,存在於收容所內外的死循環,讓這一切變得永無止境。收容所的爆量主要在於流浪狗,我也是負責狗的志工,因此以下我只談狗的事情。
一般民眾參觀收容所,可以看到或是產生互動的認養區動物,保守估計可能只占總量的30%左右。
那剩下的那不可見的70%呢?
這其中或許有很小一部份,經過測試後有機會能轉到認養區。但絕大多數都生活在壅擠的狗舍中,部份狗住單間,因為跟別狗放一起牠會大殺四方(總之就是有能力把室友全都解決),其餘一籠或許10-15隻不等。你們可以試著想像,你和十幾個人同住一間吃喝拉撒,每天處在擁擠潮濕的環境,面對陰晴不定的室友,那個壓力會有多大?
這樣活著,你開心嗎?
有人可能會覺得,再怎樣也能原放吧?
首先,原放需要經過測試,收容所如果放隻兇器出去,還不被訐譙到爆?
另外,原放是放回原地的意思,這表示那個「原地」是管制區(如:鐵路、機場之類會影響安全的場所)的話,就不能放回去。看到這有人可能又覺得,放去別的地方有差嗎?當然有啊,科學辦事總要顧一下生態吧。還有一點是,回流的案例也是不少,原放之後可能破壞作物、咬死家禽家畜,或是因為影響到某些人權益,透過關說要求捕捉。
於是此時你們大概已經意識到,收容所中近似於被終身監禁的群體是存在的,而且當初倉促改制造成的問題,靠現在政府在動保議題上的量能根本不足以處理。這其實才是我支持這個提案的主要理由。
退一萬步來說,或許一切的開端,確實是一些無良的棄養人造成的,但承擔後果的,難道不是現代人和那些被迫害的野生動物嗎?難道我們的政府,和身為政府監督的公民,不應該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去看到這個議題嗎?
人們必須意識到,究責不過是在找箭靶,跟解決問題完全不是一回事。
其實動保問題,某種程度也能想像成列車難題的變形:
你要原路壓五個,還是改道壓一個?
而另一個難題,則是關於對生命的看法:
好死和苟活之間,你又會怎麼選擇?
總而言之,最後我得出的是兩種選項:
A. 安樂掉一部份,讓剩下的擁有更多資源,減輕所內動物生存的痛苦。
B. 維持原狀,一條命也不能少,資源持續不足,終身監禁的動物繼續痛苦。
當然,政府突然有資源可以處理,或是有能人能一肩扛起,沒有人、沒有動物受傷的世界可以完成,那當然最好。
但在考量實際可能性和有效性的基礎下,我認為前者更加實際。
※ 訂正一下,沒有所謂「恢復」安樂死,早在2017結束的十二夜,那個改革叫做「#零撲殺」,必要情況下(如傳染病或無法救治之重大傷病)還是會執行安樂死。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