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陳伯軒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七日書〈生與死〉|第一題:如影隨形

陳伯軒
·
·
「此刻,只有我清楚地知道,我們所有人都在走向死亡,但其他人卻渾然不知。」

如果明天生命就要走到盡頭,我想做什麼?

此刻我想起《小王子》一書中的主角,印象中他說「如果他還有些空閑時間」他最想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椅子往後挪一些『再看一次夕陽』」。對我而言也是如此,不過我希望可以看的是海邊的夕陽。

攝影師:Jess Loiterton: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5007557/

所以,如果明天我就會死亡,我會請我先生開車帶我去海邊,靜靜地聽著海浪的聲音,感受海風帶來的鹹味,感受有些魚腥味的氛圍以及環繞在身邊的橘紅色,填滿我的眼角,請他輕輕地擁抱我,讓我得以在美麗的景緻環繞下感受愛與接納。

帶著這樣美好的落日,將這樣的記憶折起來,收進口袋。然後回到家中,靜靜地躺著,一邊像是日常生活一樣說說笑笑,看個電視新聞,最後洗個澡躺在床上,說說我們倆該怎麼面對「明天」,直到死亡貼近我的床尾。


這就是我人生最後一天的具體規劃,當然,並不是十分詳細,也許到時候我已經沒有這種體力,也或許只剩自己和自己作伴,我想我還是會盡力讓生活如常,盡力享受人生的最後一天,像是一個普通的日子般地過活,感受日光隨時間推移而轉變,從白色轉到金色,最後走到落日餘暉的橙黃色,也許在這特別的一天還是粉色的天空也說不一定呢!

我曾夢見弟弟死亡的夢,那天的天空也是粉紅色的,天空有著一朵朵棉花糖似的雲朵,像是枕頭一樣一朵一朵地鋪往遠方,像是暗示著乘著這些雲朵而去。此刻我又再度想起這個夢,想起人生最後一刻可能有的光景,想著離去、想著遠方,然後想起也許會有某些人感傷我的離開,也可能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期待自己可以心懷「愛」而不是仇怨,於是我起身,隨著死亡離去。

 也許,也許,死亡不會這麼快抵達,也或許,死亡在下一個轉角,我無法準備也無法理解,希望自己至少不是孤單離去,希望至少身邊還有別人聽見我倒下,記得我曾存在,而不只是空無一人的森林倒下一棵無法確定的樹而已,連聲響都沒有。死亡悄無聲息,我想在夕陽將盡之時,我可以安逸地等待,可以不必太過驚慌,可以稍微從容一些,即便我知道這不太可能。

我想起娜妲莉在《狂野寫作》一書中的小故事,說著它看見另一位修行的禪師在面對死亡時的最後一句話,他是這麼說的:「我不想死。」,死亡是這麼地令人恐懼,面對未知的未來,就如同前方的階梯突然消失不見,於是倏地一聲,我們就無聲墜落,毫無聲息。就連修行的禪師都難以倖免,死亡就是如此難以預料,不是準備就可以「心安」的,無法參透⋯⋯無法參透。

攝影師:Pixabay: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66784/

我想不論我如何計劃,希望去看最後一次夕陽、希望躺在床上感受陽光移動、希望讓最後一天也像是普通的日子一樣,不論如何我都知道,這些「準備」都將徒勞無功,如同《一百天後會死的鱷魚》中的主角一樣,死亡轉瞬即來,可能就在下一個街角,也可能還在遠方觀望。

 我再度想起娜妲莉在另一本書《直到死亡貼近我》所說:「此刻,只有我清楚地知道,我們所有人都在走向死亡,但其他人卻渾然不知。」,描寫他面對癌症治療的過程,在點滴瓶與落髮之間,他感覺到自己的衰弱、生命的脆弱,以及自身不可避免地走向人世間的終點,他從沒有這麼清晰過地感受時光流逝,而所有生命都向著死亡的過程前進,這是真理,也是無可避免的終結,即便如此,我們依舊恐懼,但也依舊活著,努力地感受生命的熱度,然後積極地「想要活著」。


雖然死亡如影隨形。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