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生成的吉卜力]

狗竹
·
·
IPFS
·


[無法生成的吉卜力]

最近,許多吉卜力風格化的圖像創作頻繁出現在各大社群平台。對一般大眾而言,這是一鍵就能實現的夢想,讓他們能夠輕易獲得過去難以親手創作的圖畫。然而,對部分創作者來說,這種現象帶來了擔憂——AI無償地運用了創作者的結晶,讓人們可以快速獲取特定風格的圖像,而避開了版權費用的爭議。

我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內,這類圖像將淹沒我們的視覺世界。但平心而論,若單純以圖像的精緻度來看,吉卜力風格並非最細膩或最完美的畫風。那麼,為何大家選擇吉卜力,而非更漂亮、更優美的畫風呢?或許,答案在於這些圖像中蘊含的宮崎駿靈魂——動畫中栩栩如生的角色、細膩的世界觀、深刻的情感連結,讓觀者得以投入其中,感受那份獨特的創作氛圍。當我們使用這些AI生成的圖像時,內心深處或許想要貼近那些電影帶來的感動,讓自己融入那個創作情感的世界。

正因為這些作品承載了靈魂、情感、構思與生命觀,才使人們渴望參與其中,成為創作的一部分。因此,人們不需要一個更精美、更細膩的圖像來取代這些作品——因為真正打動人的,從來不是外表,而是內涵。

如果創作僅止於表面的美感與技巧,那麼人類確實很難與AI競爭。即使我們能短暫地超越AI,也終究只是暫時的。我們曾見過許多由AI生成的動畫角色IP真人化作品,這些圖像甚至比原創更為細膩完整,產出速度也更快。然而,倘若沒有原始IP的故事與世界觀,再精美的畫面,也只是漂亮的空殼——失去了靈魂的投射,便無法真正打動人心。

那麼,這個時代是否讓創作變得更加容易了呢?我認為,事實恰恰相反。AI的出現,讓所有人不需太多基礎便可迅速達到60%的創作水準,擁有較高美學鑑賞力的人可以達到70%,若再加上良好的語言表達與AI溝通能力,或許能達到80%。但真正能突破80%以上的人,將變得極為罕見。這與AI出現之前的世界相似,但關鍵的不同在於——

倘若從一開始便依賴AI的大數據庫來學習創作,創作者將可能無法察覺那些微小的例外、不成形的靈感時刻,或是體驗不完美的學習過程。創作不只是技術的累積,更是對自身情感與生命經驗的深刻連結。若少了這些歷程,創作的厚度將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AI無法創造出它未曾見過的風格。即使讓AI自由發揮,它所產出的仍是大數據庫中最常見、最容易被接受的圖像。然而,真正的創作,是未知的,是渾沌的。

創作者在創作初期,往往並不清楚自己的風格究竟為何,而是透過長時間的探索與積累,逐漸發掘不同的養分,最終塑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模樣。如果我們總是在AI的大數據庫裡進行創作,那就如同站在一個無敵巨大的衣櫃前挑選衣服,而非嘗試創造一件從未被定義為衣服的「未知衣服」。

當我們培養一位創作者時,應該不會對他說:「你想成為印象派畫家?還是新海誠風格的動畫師?或是伊藤潤二式的漫畫家?選一個吧!」這樣的選擇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事。

若只談論圖像技巧,在質與量上,人類幾乎不可能勝過AI,這點在未來將越來越明顯。這對於過去依賴創作圖像維生的工作者而言,無疑是一場不可逆的大衝擊。然而,我認為這場AI大浪雖然摧毀了一部分舊有的創作模式,卻也將沖刷掉不必要的雜質,留下創作最純粹的本質。

真正的創作,唯有與自己的生命經驗產生連結,才具有它最根本的價值。

我熱愛吉卜力,但世界上也只有一個吉卜力。當人們一同生成大量吉卜力風格的圖像時,我們便能體會這個風格背後所承載的影響力與創作情感,驅使著大家希望成為那樣的風格一部分。然而,造就宮崎駿的,從來不是AI數據庫,而是他對生活的敏銳感受、時代的背景、與人的情感交流,以及那股無法抑制的創作執著。

「AI讓創作變得容易,卻也讓真正的創作變得困難。但這不正是藝術一直以來的本質嗎?在混沌中尋找光,讓創作回歸生命的厚度,真正的創作,不是風格的選擇。風格,只是隨之而來的產物。只要還有人願意探索未知,創作就不會被取代。」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狗竹畫畫 日常 生活 日常 記錄自己的畫 自己的字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好好]--狗竹圖文

[來囉]--狗竹圖文

[一起]--狗竹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