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災難化思維」:從童年創傷中解脫,邁向心理健康之路
"明明只是工作的小失誤,卻整夜焦慮到胃痛?每次發表意見前,腦中自動播放『別人會怎麼看我』的幻聽?這些『過度未雨綢繆』的生存模式,可能是童年創傷留下的隱形傷口。"
最新ACE研究(童年逆境經驗量表)顯示,67%成年人至少經歷過一種童年創傷,其中「災難化思維」與「病態羞恥感」正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創傷後遺症。心理治療師發現,這類「功能型創傷者」往往學歷高、工作能力強,卻在親密關係與自我接納上反覆卡關...
---
什麼是災難化思維?
災難化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在做任何決定或面臨挑戰前,總是先想到最糟糕的可能性。這種思維模式讓人無法真正享受當下的生活,因為腦海中時常充斥著各種負面預期。
儘管看起來像是一種「防患未然」的行為,但實際上,它會給我們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和焦慮,並且容易導致患得患失的情緒狀態。
童年創傷的影響
1.嚴厲的父母與情緒壓力
許多患有災難化思維的人,其實背後隱藏著童年時期所受到的創傷。
成長過程中,部分孩子會在一個充滿情緒暴躁與嚴厲管教的家庭環境中長大。
這樣的環境使得孩子從小便處於高度戒備狀態,每當做錯一點事情,都可能遭受到嚴厲的懲罰,讓他們始終感覺自己稍有不慎就會面臨滅頂之災。
2.羞恥感的累積
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的孩子,容易對失敗和犯錯變得異常敏感。
父母常以羞恥感作為手段,迫使孩子按照他們的要求行事,例如常常提醒孩子「如果這樣做,別人會怎麼看你?」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壓抑了孩子的個人表達,也在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羞恥感。
成年後,這些人往往對自己的內心保持高度保護,不敢暴露真實想法,也難以堅持自己的意見或學會拒絕。
• 3種毒性教養語錄:
✓ 「穿這樣像妓女」→ 身體羞恥
✓ 「考這分數對得起我嗎」→ 存在價值否定
✓ 「再哭就把你丟掉」→ 情感連結恐懼
災難化思維對生活的影響
長期以來,災難化思維不僅讓人容易陷入焦慮與不安,還會影響決策和人際關係。過度的擔憂和擔心最壞的結果,往往使人無法勇敢地嘗試新事物,從而錯失成長與突破的機會。此外,這種心態也容易在工作與生活中引發患得患失的情緒,進而影響整體心理健康。
創傷觸發的日常情境
• 職場焦慮:完美主義拖延症|冒牌者症候群|權威恐懼
• 親密關係:性愛分離傾向|過度討好型人格|情感解離
• 自我對話:內在批判者(Inner Critic)|負面自我預言|假性獨立
研究發現,ACE分數≥4者,罹患廣泛性焦慮症的機率是常人4.6倍。當事人常誤認「敏感是天生性格」,實則是大腦因應創傷發展出的「生存智慧」。
---
如何走出災難化思維的陰霾?
1. 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首先,了解災難化思維的根源,認識到這種行為模式往往與童年的創傷和嚴苛教育有關。接納自己的情緒,不再過度自責,是改變思維的第一步。
2. 學習正向思考
嘗試用更積極的態度來看待挑戰與困難。可以從日常小事開始,練習將負面想法轉化為正面的期望,逐步改變大腦習慣性的反應模式。例如:
改寫內在對話腳本
將「要是失敗怎麼辦?」轉換為:
「我有能力處理最糟狀況」(參照認知行為治療的「恐懼階梯法」)
3. 尋求專業幫助
若覺得自我調整困難,不妨尋求心理諮詢或治療的幫助。專業的心理醫師能夠提供適合的輔導,協助您解開長期以來積壓的情緒結,並學習有效的應對策略。
4. 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觀
透過正面肯定自己的成就和努力,逐步重塑自我價值觀。記住,犯錯是成長的一部分,而每一次挑戰都是提升自我能力的機會。
---
"那些『想太多』的夜晚,其實是內在孩子發出求救訊號。每當羞恥感再度湧現時,請對自己說:『這不是我的錯,是過去的傷需要被安撫。』從今天起,你可以透過[創傷知情療法]重新養育自己——因為最值得修復的關係,是你與內在小孩的關係。"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