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语言,为什么还是学不好”,谁说的!
这篇文章来自我在知乎上一篇问题下的回答:“英语明明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语言之一,为什么中国学生花费了那么长时间还学不好?”
其实这篇回答是为某个AI软件写的软广,但关于英语学习的想法和方法,都是我过去一年重拾英语学习的真实体会,所以在这里也分享一下。
如果你困扰于“成年后重拾英语”受挫,可以读一读。
大部分中国学生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对这门语言并不陌生,但真正能把英语学到能实际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人,我敢说并不多。
这是我30岁后重新把丢了十几年的英语捡起来学的真实感受。我甚至觉得我真正开始了解英语这门语言,是从30岁以后才开始的。
看到题目里说“英语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语言之一”,曾经的我也这样以为,但直到今年开始听说读写全面提升英语,才意识到这门语言一点也不简单。
一、为什么“英语不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语言”?
我们觉得英语简单,是因为我们有英语基础,所以你觉得入门简单。但是越深入学习,越发现英文的词汇量和语法规则之多,简直让人崩溃,更别提那么多外来语言的借鉴词,导致很多单词的发音和拼写毫无规律可言,读和写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也不怪很多语言学习者总是读错了。除了死记硬背,没有其他方法。
举几个例子:
cliché是英语从法语中借鉴的词,正常来说“ch”应该发/tʃ/的音,比如chair,但是这里读/ʃ/。fiancé也是源于法语的词,这里的c读作/s/的音。
很多类似不符合常规英文发音习惯的单词,往往都是借鉴的外来词。除了法语,英语还借鉴了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等,这也是为什么英文单词中总有那么多“例外”让你抓耳挠腮。
此外,英语发音中还有一个很tricky的现象:silent letters(无声字母),这些字母通常不发音,且没有规律可言。比如:mortgage,debt,receipt,knight。你知道这些单词中哪些字母不发音吗?
而这只是单词部分,更不用说英文复杂的语法规则了。外国人学中文学得最快的就是语法部分,因为中文的语法没有太多规则,非常简单直接,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中国学生学英语时,总是容易被复杂的语法规则搞得晕头转向。
二、为什么中国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还是学不好?
我从小学开始学英语,已经学了十几年了,但大学毕业后就再也没用过,所以很多都忘了。直到今年重新捡起来学,在纯英文环境里生活和交流后,才意识到中式英语教学体系的地基有多么不牢固且低效。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学生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还是说不好、写不好,表达逻辑也很混乱的原因。
那么,学英语最高效的方法是什么?我发现成年后想重拾英语,要学会把之前在学校里老师教的方法和记忆清零,想象自己是一个出生在英美国家的小孩,按欧美教育里最基础的开始学起,真正的“把自己重新养育一遍”。
1.重新开始学习音标和发音+激活肌肉练习,掌握正确发音
2.把自己暴露在全英环境中:每天大量泛听,熟悉英文发音和语境
3.从最简单的句子开始,张口多说:一点点加长句子难度,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掌握基础语法
4.不背单词,而是背“词块”:分节奏影子跟读词块,掌握欧美人自然的说话方式
5.阅读没有捷径:在有了足够单词量和语法的基础后,分析句子结构
6.输出运用:用学会的单词造句,给AI批改,在犯错中学习
这些方法都是我摸索了一年时间才总结出来的。
现在AI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只要你会用,完全可以让AI当你的私人英语老师。因为只有把英语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你才能切实感受到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语言。也只有学起来很方便,遇到问题能即刻解决,你才会有动力持续学。
三、如何学英语,才能事半功倍?(实操方法)
1.重新开始学音标,掌握正确发音
有些单词我们发不好音,是因为我们的语言体系里没有这个音,所以说话时要用到这个音的肌肉自然不发达,比如英文里的“rl”音,很多中国人就发不好(包括我在内)。
回忆我们学生时代的英语老师,又有几个发的正确呢?他们教的就不对,又怎么指望学生说得清楚。
所以成年后重新学英语,要从音标的正确发音重新开始练习。推荐上油管找几个外国博主的发音视频,除了听发音,更重要的是看嘴型跟练。有些音我们发不好很正常,这跟中文的发音习惯养成的口腔结构、肌肉发力点不同都有关系,要激活这块肌肉,只有多练。
然后平时生活中遇到拿不准的单词最好都顺手查一下,我也是这次读夏校才知道有很多很简单的单词,我一直以来都读错了。比如comfortable,你觉得有几个音节?如果你的答案是4个,那就错了,去查一下吧。
2.挑选适合自己的听力素材,开始大量泛听+精听
我们都知道语言学习需要环境,只有听多了纯正的英美人是怎么说话的,我们才知道这门语言学习的方向是什么。学习语言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把自己大量暴露在语言环境中,不能出国怎么办?可以从大量听英文播客、看英文视频开始。
不过这里有一个tip:一定要选择跟自己的听力水平相匹配的语料去听,即至少60%-70%左右的内容听得懂,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你的英文听力,否则都是无效练习。
还有泛听只能培养语感,不能真正提升你的英文能力。因为很多时候大脑只有通过痛苦的记忆,才会真正记住一个单词(我指的是不仅知道中文含义,还会使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犯过错的单词总是记得特别牢,精听中总是听不懂的单词,更容易印象深刻。
我以前也幻想仅靠每天大量听英文播客,看美剧就可以“无痛”提升英文水平,后来发现简直在做梦。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痛学习”这件事,真正能输入进你大脑的知识,很多都是需要经过刻意练习和痛苦记忆的。学习语言就是要不怕麻烦,碰到不认识的单词马上去查,5分钟的播客片段反复来回听30分钟,直到把每一个单词都听懂为止。
这一年我感觉我进步最大的是听力,年初刚开始听英文播客时,有些节目大概能听懂50%的样子,现在能听懂70%-80%了。
3.从最简单的句型结构开始,巩固语法
重新开始学英语的这一年,我才意识到我的英文地基有多不牢固。刚开始捡起来时,我甚至连最基本的一些疑问句型都搞不清楚,比如什么时候用“Are you”,什么时候用“Do you”。这还是高中英语一直不错,大学四六级一次过的人。
所以一开始真的要谦虚一点,从最简单的句型开始学习,简单句说清楚了,再一点点上难度,学会用更加复杂的句子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语法学习也是循序渐进,有体系的。而不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现象,越学越混乱,越学越挫败。
语法是我的弱项,相信也是很多中国学生的弱项。因为中文里没有这么多复杂的语法规则,无论是时态还是虚拟语态、第三人称单数等等。
所以语法是肯定要系统恶补的地方,我觉得从最基础的开始补起,地基打牢很重要。
这里推荐两个软件(无广哈,而且都是免费用的)。
一个是Grammarly,安装在输入法里,平时跟人英文聊天还是写文章,写完后可以检测有没有语法错误,非常方便,也可以让它修改成更地道的表达方式。
另一个就是ChatGpt了,平时我拿不准的语法问题和造的句子都会让它帮我修改。
4.影子跟读,录音回放,极致模仿
4月我在清迈备考雅思,请了一个美国外教。他告诉我,美国小孩学英语的方式并不是像我们中国人这样,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去记忆,不管是听力、阅读还是口语,他们都是成块成块地去使用和记忆,这也让他们的语言更有节奏韵律,它们称之为chunk。
英文母语者在听一个人说话时,不会追求听清每一个单词,而是着重听几个关键的单词,这也是为什么口语中有轻读和重读之分,重读的部分就是一句话想传递的关键信息。
要掌握欧美人的说话节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影子跟读shadowing。
我个人的感受是,可以挑选一些你本来就感兴趣的素材,或者喜欢的母语者,可以是某部美剧中的角色,也可以是某个你喜欢的演讲,一句句模仿ta的发音和语调,最好能够录下来再回听你们之间的差别。这样才能用旁观者的视角去找出自己和母语者之间的差距。
我比较推荐先听音频,不看文本去模仿。一遍没听清就多听几遍,这样比直接照着字幕或文本跟读更有用。还能锻炼你的听力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造句能力,因为前面几次没完全听懂的时候你可能会自己造句,后面再听原版就会找出自己造的句子和原版的差距在哪里。
我现在影子跟读主要用了3个素材:
我在小红书上买了一个跟着油管博主的vlog片段影子跟读的素材包,因为都是比较日常的表达,跟读起来比较有意思,每次练习也就20分钟的样子,不吃力。
BBC Take Away English:每天一篇2分钟左右的小短文,先听音频跟读,再精听+听写,有余力的话可以口头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或者讲了什么。
《老友记》,我最喜欢的美剧,百看不厌的那种,可以从任何一集开始,很适合拿来练听力+影子跟读,主要是不枯燥,用词贴近生活,还可以顺便了解一些欧美文化。
大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定期跟练就好。
5.分析长难句的句子结构
阅读其实是大部分中国学生的强项,一般难点在陌生词汇和长难句。所以我个人觉得阅读能力提升的前提是词汇量和基础的语法知识。如果你连最基础的语法结构都搞不清楚,自然很难读懂复杂一点的文章或者小说。
在有了基础的词汇和语法后,可以多做一些长难句分析的练习,慢慢感受英文表达习惯和语感。
我从今年开始看一些英文原版书,读了《Normal people》《Eat Pray Love》还有《Attachment》,这些读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很多英文的工具书和自我成长类书籍也很好读。
下载电子版后导入微信读书,遇到不懂的生词可以直接划线翻译,还可以划词做记号,方便后期总结,很符合我的阅读习惯。今年大部分在长途交通工具上的时光,我都是靠读英文书打发时间的。
最近,我也开始读一些外刊了,学习书面一点的句子结构和造句,不得不说,很多英文表达的方式还挺妙的。因为英文是一门非常形象和直接的语言,很多词组和俚语,细想一下非常生动,比如“get things off my chest”,“catch me off gaurd“,”go through the roof“,”testing the waters“等。
4.口语靠多张口说,多总结回顾;写作靠多读多写多批改
前面讲的都是被动学习的部分,即输入部分。但语言学习最终还是要回归日常交流,不管是文字交流还是对话沟通,都需要我们有能力运用我们学到的这些单词和句子。
中式英文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只强调输入,不强调输出。所以大部分中国学生很会做题,或者认识很多单词,但是口语和写作一塌糊涂。
这也是让我感到最难的部分,因为这个部分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和反复记忆。
拿单词举例,过去我们看到陌生单词就去查中文翻译,但每一个英文单词都有N种翻译,运用于不同场景中,更别提再加上各种固定词组搭配表示的不同含义,如果只记中文解释,下一次遇到这个单词,你大概率还是不知道它的意思。
这里对我来说有用的方法是:
1.用新学的单词造句,造跟你的生活相关的句子,这样你才记得更牢靠,也有使用场景去使用它
2查英英词典+让AI用这个单词举例并进一步解释这个词的来源或者文化背景
最后,不要害怕犯错,我现在印象深刻的单词和句子,都是曾经在社交场合中犯过错的,结合特殊场景往往更容易记住。
口语练习我喜欢和GPT对谈,因为可以留下文字记录,方便后面复盘。偶尔也会在一些软件跟外国人对话或者参加一些语言交流类活动,但是感觉遇到合适的对谈者靠缘分,所以不如GPT高效,可以按照你的需求来调教。
写作我提升最快的时候,不得不说是在备考雅思的那段时间,强迫自己写英文作文然后给GPT修改,一方面总结自己常犯的语法错误,一方面学习更高级的表达和词组。
写作这东西,只有吸收了足够多好的表达方式和逻辑思考,自己才有可能写出好的文章。其实跟中文写作的思路是一样的。
暂时就这么多啦,虽然我也不是语言天赋型选手,这一年的学习也走了不少弯路,但还是能明显感受到这一年的进步的。
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是我持续学习的动力,虽然越学越发现学好一门语言真不简单,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但也越学越踏实,越学越有动力,对更多事物充满好奇心,让我通过语言,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思考,去表达。
这可能是语言学习的bonus吧~虽然距离我成为一名polyglot还有N年,但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
我是林安,一个告别坐班模式,全世界旅居的品牌创业者,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维持小而美的生存模式。采访过“100个不上班的人”,已出版第一本书《只工作,不上班》。
正在做的项目「自由会客厅」,关注一人公司型自由职业者/独立创作者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将内容和创造力商业变现的N种可能性。
在这里分享游牧生活中的自由探索,不定期会客有趣又有料的美好人类。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