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雷座堂的寧靜:教堂一隅的自我約會
我不是基督教徒,但對於世界各地的教堂總感到親切,每次遊訪教堂總是在提醒自己要回到當下,要撫平躁動不安的心靈。旅居歐洲,對於大大小小、歷史悠久或嶄新的教堂,早已不覺陌生。近日假期,我來到了坎特伯雷——聖公會坎特伯雷大主教的駐鍚之地,走進那座久仰其名的坎特伯雷座堂(Canterbury Cathedral),駐足於和煦的陽光中,我只是靜靜坐下,與自己來一場無聲的約會,在這片古老神聖的空間裡,讓每一次呼吸、思緒都自然流過,而不加以追逐。
微寒仲春,座堂四周如常地寧謐安穩。堂內遊人不少,或是慕名而來欣賞建築之美的觀光客,或是懷著敬意前來朝聖的信徒。但不論來意為何,在彩繪玻璃映照於石板地上的柔光之中,每個人似乎都被邀請著放慢腳步,靜觀當前的一切。這樣的空間,似乎默默鼓勵每個人——回到自己的呼吸裡,自己的心靈裡,各自找尋一處寧靜的歸處。
現代生活紛擾,古人也未必安穩。人生諸事本就繁雜,難得清靜。而宗教信仰,或許從來都是為了回應這份不安,撫慰靈魂,指引方向。即便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們,走進這樣的空間,也會不自覺地放下喧囂,感受到某種無需語言的安慰與接納。
教堂在歐洲社會的歷史中,是文化與信仰的中心,更是一部刻劃人性光與影的沉默紀錄冊。記得數年前在劍橋郡參觀Ely Cathedral時,也曾被那種一心向神的建築語言深深震懾。信仰的力量讓人願意奉獻時間與心力,只為讓更多迷途的心也能尋得一處安放。於是,一座座古老教堂裡的聖像聖壇、石柱欄杆、圍牆木門,都成為了無數靈魂默默付出的見證——它們從不言語,卻比什麼都真誠。這些空間不只記錄了歷史,更提醒著我們:在一切皆變的世界裡,有些靜默的心願從未改變。
離開座堂後,我走進坎特伯雷古城熱鬧的市集,人聲鼎沸,熙熙攘攘。熱鬧是人間常態,浮躁似乎也是。但每當我與這樣的寧靜相遇,便忍不住思索:在人生這場匆匆百年的旅程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安住於每一個此時此刻?又有多少靈魂,能在變動與追尋之中,與自己和平共處,如實地活著?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