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存你珍惜的重要物品(手的持拿篇)
不論是博物館還是個人收藏的各式各樣東西,會有損壞(或在專業的術語中稱為「劣化狀況」)的發生,人為持拿不當是非常常見的,不適當的持拿方式會讓原本就很脆弱的東西瞬間就損壞,或是本來好好的東西一部留身就在地上,可想見東西就是非死即傷了。
我們再拿東西的時候,手一定都會有感覺這個東西重心在哪裡。這個感覺會帶領我們在拿重要物品的時候用看的就可以大約猜想他可能哪裡比較重,哪裡比較脆弱。所以拿重要物品的第一黃金準則就是先觀察的東西。可以看的事情例如
這個東西是不是一邊重一邊輕
是不是重到我拿不起來
外觀是不是有哪些肉眼可見的脆弱點
我拿這個東西會不會受傷
我要怎麼拿比較好
可以分開的話分開移動會不會比較好
底下較重的話時不是我手要在底下托住
這些簡單的問題都可以思考清楚再行動會比較好,更專業的人還會想到
我拿著東西的移動路線,會不會有什麼障礙物
會不會去踢到地板的其他東西
在博物館專業環境中,移動物品是個學問,會用無酸材質做的托盤承裝文物,甚至會用到推車來移動,減少雙手拿物品的機會,並平穩的移動文物,在拿起文物時,能夠做到減少移動的路徑那就更好了。

我們拿東西太用力會破壞,太輕會掉這個大家都知道,但你每一次都要做到我覺得其實是需要專注的。深吸一口氣使自己進入專注的狀態我覺得相當重要,這些心理準備隔離了你一般生活中拿東西的慣性行為,它就像一個開關儀式,讓你進入小心(或是小心一點?)的狀態。
如果想要保存的東西是對濕氣,汙漬、手上汙垢敏感的物品,例如紙(遊戲王卡、偶像小卡、海報、你家祖傳地契......)、照片(尤其是沖洗出來的彩色照片、黑白照片等等)、底片、黑膠、部分金屬、皮革、甚至是有些特殊材質的球鞋也可能。戴手套都是相當不錯的辦法,手套隔絕人類手指會分泌的油脂,汗水甚至是髒污,當然就算帶了手套,洗淨雙手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我們想像中,拿畫或是藝術品之類的都是用白色的棉質手套。

這類白色棉質手套在少部分狀況是好用的,但大部分的情況有更好用的工具。那就是無粉的丁晴(NBR)手套,根據維基百科
是一種合成橡膠,由丙烯腈與丁二烯單體聚合而成的共聚物,耐油性非常好、耐磨性較高、氣密性好、耐熱性較好、粘接力強、耐老化性能較好等優點,多用於醫療、食品加工、刺青、電子零件等工作;它戴上去的密合度(選對你手的尺寸)比棉質手套更好,更接近沒有戴手套的手感,也較為防滑,更可以隔離手部散發的溼氣,但缺點就是長時間戴著裡面會是濕的,

丁晴手套還有一些選購的小技巧,手套的顏色通常有分成淺藍色、深藍色、紫色、黑色等,他們的厚度其實不同,淺藍色、深藍色通常較薄,但價格通常較便宜,前幾年疫情這類醫療器材漲幅恐怖;紫色和黑色通常各家廠商出的幾乎都較厚,就不容易破,但價格更高。通常用黑色除了好看很帥之外,有時候看起來比較專業一些,另外有些特殊職業,例如我跟刺青師朋友聊過,他們戴黑色是因為要看出有沒有血漬,而餐廳似乎通常是使用紫色居多。
如果行有餘力就買個一盒丁晴手套就可以用很久了。參考上述相信可以讓你的寶貝不會每次被拿出來就損傷一次。
有興趣可以參考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簡單說明貼文www.facebook.com/p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