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pingchihu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有人開啟、有人承傳。因為相遇,才有故事

pingchihung
·
·
透過節目單可看出活動的意圖

11月的波士頓有點熱,連在交叉口等待過馬路時,旁邊的婦人對著我說,「你不覺得地球生病了嗎?都11月了,天氣怎麼還這麼熱!」也是,在這難得的好天氣,不少人出沒在河邊步道,也時不時有三五個擁有六塊肌的年輕妹妹,青春養眼的從我旁邊慢跑經過,啊~年輕真好!啊不~是天氣真好!那年春上村樹受邀在哈佛做住校作家時,在進行慢跑練習時,是不是也跟我一樣,看著湖邊的樹葉逐漸轉黃,慢慢掉落,踩在上面都還有一種很鬆軟舒服的感覺。

湖邊實在太美了。踩在鬆軟的土上,覺得很幸福。

這是第二次來到波士頓了,第一次是2016年的二月,記得那時候天氣真的很冷,我老是冷到發抖,這次帶了跟那年一樣的羽絨衣,也不知會不會用得上,然後再度因為Transcultural Exchange的年會的關係,前來這個地方。年會的主辦人Mary Sherman跟台灣真的很有緣份,當年因為Fulbright的關係,來到台灣,認識了一群藝文圈的好朋友,每次藝術村年會開始前,總不忘了熱情的邀請台灣的夥伴一同前來參與,一方面認識新的藝術進駐單位夥伴,另一方面也希望讓北美的藝術家認識來自台灣的我們。

紀念蕭老師
節目

今年年會是睽違兩年多,再次重啟的實體聚會,記得上一次參加還是2018年在魁北克發生的,是個下雪的季節。疫情趨緩後,Mary很堅持舉辦實體的聚會,剛好台灣的控管也逐漸放鬆,所以這次是以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協會的身份前往,同行的夥伴也包含秘書處的同事佳蘭和理事淑倫與千容。年會的規模如過去一樣,在三天的行程中,有非常豐富的規劃,總是讓人很難抉擇同一個時段要去哪場。這次分享的主題包含介紹不同形式的進駐空間、環境永續議題、共融議題、新興科技計畫(NFT,AR, metaverse等)、性別議題、跨域合作等等,此外,也包含比較實際的工作坊像是如何寫提案書、如何讓投資者喜歡你、如何找錢等。

“Arts Funding at the intersections: Building artists’ power and advancing racial justice.”這場是由TCE的董事Catlin Strokosch, 現任國家表演聯盟的總監主持,邀請的與談人有代表波士頓市政府藝術文化部門的Kara Elliott-Ortega、波士頓基金會的總監Catherine Morris, The Surdna Foundation的總監F. Javier Torres-Campos 和專門在協助企業規劃藝術文化計畫的Cuong P. Hoang。這場大家用對談的方式來分享自己的經驗,各自都是屬於提供資源的一方,已贊助者的角度,分享支持哪類的藝術家,同時更期待如何跟藝術家一起共同成長。組織所支持的計畫都著重在提升藝術家的能量以及族群正義。例如,波士頓市政府這幾年努力的協助藝術家如何滿足基本需求,不是提供短期的獎助機制,而是協助藝術家可以購買自己的工作室或房子,與藝術家建立長久的關係。其中一位與談者也提醒,當藝術家在跟贊助者討論的時候,不該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是否贊助者給予資金,關係永遠不是單一的,而是得轉念,要如何跟著贊助者一起共創,建立互惠關係。主持人在結束前也下了個註解,這不是一場實用的獎助分享,而是更強調如何與你的支持者建立關係。

在今年的Pecha Kucha中,我記下了幾間吸睛的單位。Arquetopia,位於墨西哥,提供工藝型進駐,包括編織、陶藝、版畫等工坊,也接待策展人、藝術教育者等。Art ia Creatives in Residencies則是位於義大利東北角Friuli-Venezia Giulia著重在環境永續與自然生態的議題。位於中亞Kyrgyzstan (吉爾吉斯)的B’Art Contemporary,致力於創建一個平台連結當代藝術與當地社會的結合,邀請國際藝術家來到這廣闊的大草原進駐。Mother’s Milk Residency 位於美國Kansas的藝術村,比較屬於鄉村型的,讓藝術家閉關專心工作,歡迎視覺、聲音、作家來申請,可以是2-6個禮拜的進駐。

同樣也是在美國的Open Air Media Festival,目前雖然尚未有進駐項目,但他們目前在執行的戶外活動很精彩,透過藝術節規劃一系列活動,邀請民眾參與,透過放映影片、表演、裝置等。講者在過程中提及目前也正在規劃進駐計劃,希望很快的就可以邀請藝術家進駐。

另外還有一個是Bridge Guard art/science residence center(大橋衛隊藝術科學中心),在網站上開宗明義就說,橋墩守衛是跨過和移除界線,當真心的相信連結,就可以保護真正的橋,這座橋的名稱是Mária Valéria,連結斯洛伐克Štúrovoand 和在匈牙利Esztergom的兩座城市,這個見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斷橋在2001年重新開啟,而這個進駐單位則是在2004年成立,廣邀藝術家、科學家或者是不同領域的人,只要是重視連結的人都可以投件。進駐期間要求至少三個月的停留時間、與在地學校互動、與在地居民互動等,但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必須要到橋邊觀察和做紀錄,因為創辦人相信當橋重新搭起後,所有人都有責任與義務要保護這條橋,不僅只是實體的橋,更是心中的那座連起雙方的橋,而就算是短暫進駐在這個地方的藝術家,也要一同擔起這個責任。藝術家Mattia Muravannuzzi 從他的視角紀錄了愛這座橋的人們。

我總認為研究節目單最容易可以看出一場活動想要傳達的是什麼,特別是專題演講的安排可以看出其意圖。年會關於專題演講有三場,包含邀請國際組織ALIPH,這是一間設立宗旨在應對正在衝突和衝突過後地區的文化資產保護與修復。目前已經在31個國家執行過150個計畫,講座分享他們如何協助當地組織在衝突下保護文化資產。目前全世界現在面臨戰爭的地區依然不少,所及之處不僅只是性命問題,國家的文化遺產也是岌岌可危。Alph募集資源,提供協助。文化資產也代表一個文化的根,乘載歷史與記憶。沒人希望有戰爭,但當戰爭來臨時,除了捍衛家園外,是否還有能力保護其文化。

第二場由ARC的總監Julie Trebault的規劃下,邀請三位藝術家分別來自古巴、烏克蘭和阿富汗。主題圍繞在他們的作品和行動引起在當地官方或有勢力份子的注視與威脅,所以被迫離開自己的家鄉,持續在外為同胞聲援。像是來自古巴的藝術家就不斷強調,讓大家不要再去古巴觀光,觀光客花的錢一點都回不到人民身上,貪腐早已讓整個系統壞掉。當看到藝術家播放與政府官員抗衡時所拍攝的影片時,真會讓人感到很難受且無力。將近十年的努力下,ARC試著協助這些藝術家,當他們遭受到威脅時,會盡其所能,協助藝術家度過難關,尋找新的出路。五年前就與Julie認識,當時總覺得ARC所提的議題都離台灣很遠,無法找到連結,同情但不見得能同理。但近幾年香港議題,以及台灣總是飽受中國威脅,相信有意識總比無感好,或許在民防議題上可以在明年花點功夫討論一下。

Artist at Risk

而最後一場專題演講由藝評家Murray Whyte 和威雙美國館策展人Eva Respini透過對話的形式介紹美國黑人女性藝術家Simone Leigh西蒙尼·雷伊的作品。對話中詳細地帶出藝術家的創作概念,每件作品的背後意義,以及如何針對美國館的空間做改造以呼應她的想法,為大多數今年並未前往威尼斯觀展的我們有一個很全面的理解與想像。談話的過程中,提及雷伊的作品觸及很多層面的思考,包含每件作品都帶有其故事性,像圓頂概念的造型象徵女性的意象,甚至也可以解釋為是穿著裙子的女性身體,作品呈現形式以雕塑、錄像等媒材探討女性黑人議題。

她的作品從不同角度來討論殖民議題,以非裔女性的角度,不斷探討關於主體性以及自我覺起。從展覽中,也可以發覺雷伊的靈感常常來自於她從很多殖民史的敘事中獲得的靈感,轉化為等比例尺寸或甚至是極誇張的尺寸展示。雕塑品的比例、材質以及形象給人一股溫暖、寧靜的定心氛圍。現場觀眾對策展人Respini提問,身為策展人,跟藝術家之間的關係為何?Respini笑說「我是一個很老派的做法,就是一直陪伴在旁邊確認事情發生,然後不要過多的控制,相信藝術家,然後確保整段過程藝術家都有達到自我滿意且讓作品順利產出。」

這場結束後,也是我們在Boston停留的最後一晚,臨走前和雖已累垮但依舊美麗的瑪麗告別。很多緣分就是這樣,有人開啟、有人承傳。因為相遇,才有故事。在波士頓,我依舊留下許多美好回憶。

最後一個講座結束後,大家看起來都超級累。我們準備要去城裡大吃一頓~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