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柚皮
中秋佳節,又是月餅、燈籠出場的日子,但我的中秋記憶還有它:碌柚。
碌柚可算是我家的中秋常客。每年這夜,滿桌飯菜是基本盤,但飲飽食醉,一輪觥籌交錯之後,總少不了「開碌柚」這特備節目。
開碌柚有其步驟,往往是爸爸拿出他那小軍刀,前後左右,對稱的各下一刀,然後用柔力將柚皮往下拉,再小心地取出果肉;之所以要如此認真地處理這碌柚的外皮,全因我們從來不將它視作垃圾——這完好的柚皮只是它化身成下一階段時的暫時模樣。
柚皮的用處是多變的。小時候,它是燈籠的原材料:把蠟燭固定在柚皮底部,再在頂部繫上魚絲或線,繞上木棍或膠棒,一個碌柚燈籠就基本成型了,至於是否要再在上面𠝹些花紋或貼上裝飾,則是貴客自理了。然而,青春有限,滿有童真地玩燈籠的日子更有限,更何況孩子都上貪新鮮的物種,碌柚燈籠雖好,但玩一年已經會思變、玩兩年就會生厭,所以,柚皮作為燈籠材料這用途沒持續多久,就已經轉到下一個階段。
柚皮的另一個用處,就是回歸到食物的用途上,將它弄成燜柚皮。
我家的燜柚皮多數由媽媽操刀,由刨皮、浸水、榨水、落鑊、燜煮,一手包辦,而她一邊煮,總愛跟我們介紹這是外公的拿手菜式,「當時屋企窮,阿公又要湊大咁多個,所以好慳,食得嘅都唔會嘥」,一邊講一邊煮,一邊煮又一邊講,只是到柚皮端上桌以後,她又總會說眼前的柚皮不似舊時味,或苦澀味去很不夠好、或燜得未夠火候、或太鹹或太淡,但結論總是一句:「無啦,以前唔識寶,而家阿公走咗,整唔返嗰隻味啦」。幾年下來,她煮柚皮的意慾也慢慢減退,不過中秋夜,我們還是會把柚皮小心弄好,再放到窗邊掛起,好等媽媽那天心血來潮,也有柚皮在手,可以再試。
有時我會想,媽媽大概永遠也不可能再嚐到那「舊時味」,因為當年那碟由外公炮製的柚皮,除了廚藝,還包含了心意;而當外公遠去,加上了的一點遺憾,更註定了這一切都是回不去了。
大概記憶總是美好,記憶中的柚皮更是完美,只是我們不過是人,留不住記憶,更遑論那完美的柚皮。悲歡離合乃定數,月圓月缺也難全,記憶難追,那我們唯有活好當下,珍惜眼前人。
寫於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