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Punkca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你在元宇宙里做什么?

Punkcan
·

今天是隔离的第一天,我想着要先画图还是先写文字还是做点什么让自己放松的事。

不知不觉的怠惰神经就引领着我开始刷脸书,刷到李家同教授的文,过去对他的印象就是站在比较传统的角度质疑新时代许多新事物,当然这篇也不例外了。

看完(文章我放到最下面去了)突然有种冲动想删掉追踪,但后来想想这样不好,毕竟Facebook上都是同温层并不是什么好现象。

我想说一个概念:「认知决定想法」,这句话听起来很空泛对吧。

那我举个例子,一个原本不会写程式的人,他面对生活中的大大小小事情,有一套他自己原本的方式,有天,他开始去学习写程式了。

即使只是很粗浅的学习,只要他认真学,他的认知就会发生变化,没准他学到了物件导向,更复杂的二元逻辑或是抽象概念,尝试拿捏一个类型要多复杂才不会太复杂,才不会弄出神之类型,学会「空」原来也是一个值,但既然是空了,为什么还有一个值。

随着认知的增加,思考的道路也会跟着拓宽,想法也会逐渐改变。因此我认为万物皆法门,包括学编程

当然也有很多人学了程式没什么改变,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啊,一件事情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有些人并不需要,也不在意悟道,他做什么都不会往这个变化发展,同样地在元宇宙中,有些人可以做出很有创意的事情,可以创造贡献,同样也有些人什么都不会发生,如果李教授觉得元宇宙只是社交跟打游戏,那不妨换个角度想一下,有些人在社交跟打游戏上都能玩出一朵花来。

更何况元宇宙不只是社交跟打游戏,有很多元宇宙是奔者创造去的,而且在Web3.0的概念下,让创造者拥有创造物。

再者,现在元宇宙的概念都非常的基础,正好是一个「粗糙」的宇宙,正因为粗糙,很多事情也变得比较简单清晰,这种清晰对于思考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环境。

从李教授的文章中很容易看出来,他的评判都源自于既有互联网的想法,甚至是更为久远的,每次看他批评一件事情,但说出来的只有那件事情两三分的深度,而留言还有大量附和他的人,看了就让人难受。

有人用很客气的方式跟他解释了元宇宙,他直接问对方,那你在元宇宙做什么?一种温文儒雅的傲慢,文字看起来客气,但本意还是一种质疑,只是为了保持他的姿态跟高度,他不能用怼的,不能用杠的,本质上还是在杠!

这种在知乎上特别多啊,烦死我了都。


科技專欄(91)你是誰?
李家同
前些日子,媒體寵兒是AI和量子電腦,最近這兩個名詞已經不夠紅了,取而代之的是元宇宙,有一個教育局還鼓勵小學生學習元宇宙。元宇宙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如果我在元宇宙中碰到怪獸,我大概不會和牠交談,因為反正知道牠是假的。如果碰到了一個人,我就會問,請問你是誰?答案可能有好幾種,讓我一一道來。
(1) 他是真人,也和我一樣,喜歡進入元宇宙逛逛。如果他是真人,可是我不認識他,大概也沒什麼好聊的,因為也不知道他的背景。萬一話不投機,豈不是弄得很不愉快?
(2) 他是真人,但是是我好久不見的好友。我相信,我們兩人見到面一定非常高興,也約好到某一家咖啡館去聊天,而不會在元宇宙中聊天。看到實體人是比較好的,唯一麻煩的是,進入咖啡館要登記。
(3) 他不是真人,而是那家元宇宙遊戲公司所推出的虛擬人物。他說他是虛擬的,而且是現代人,我實在對他不會有什麼興趣。他到底講的話是誰在背後主使的,沒有什麼意義。
(4) 他不是真人,可是他是一百年或者一萬年以後的虛擬人物。我喜歡看科幻小說,重要的科幻小說都說,人的智慧會越來越差。如果這些科幻小說大師的話是真的,我實在無法和這種虛擬的未來人聊天。
(5) 他的確是未來的人,但極為聰明,我也無法和他聊天。可是,這是不可能的,理由是,我不相信那些元宇宙公司的工程師有那麼聰明。比方說,能夠很輕鬆地解釋黑洞、宇宙的起源、宇宙外面是什麼、時間何時開始的、相對論等等。所以這種人是我想像的,我不相信元宇宙中有這種人。
所以我要問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到元宇宙逛,如果元宇宙中沒有人,我會感到很孤獨。如果元宇宙中有很多人,我會和哪一種人聊天呢?不管有人沒人,我去元宇宙做什麼?如果去打怪獸,似乎也不一定要到元宇宙去。我有點想不通。
希望大家給我一個答案。我相信小孩子也會問這個問題的。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