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氣圍爐才有人訂,那麼matters上的「人氣」是什麼呢?

Sunline
·
(修改过)
·
IPFS
·

首先我想先說一件事,關於「互拍」!本來我想要特別寫一篇「我對互拍的新想法」,恰好搭上這個圍爐的話題,可以一併說。

應該有一些人有發現,我近一個星期會跟大家互拍,我的方式是我會點開每篇最新的文章來,長篇的稍微瀏覽,有興趣的會收藏,覺得還不錯的會支持,而無論文長的長短,只要我覺得還行的,我都會拍幾下手,經常閱讀我的、給我拍手的,我也都會拍回去。

就在某一天,我突然意識到「互拍」這件事沒有想像中「那麼不好」。並不因為我拍了別人的手,別人來拍我,而我得到拍手數,所以我覺得「沒有那麼不好」,而是因為這樣的方式某部分是一種「流動」並且在心理層面上獲得了認同、鼓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呼朋引伴」的擴張效果。(matters很需要「擴張」,不論讀者數或作者數)

而另一個以行銷角度的層級來看,「互拍」某一種程度是一種「曝光」的行銷手法。你怎麼讓人家知道你發了新文?幫別拍手是最直接「通知」別人:「嘿,我看了你的文,你也來看看我吧!」的方法。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你就不會特別討厭這種模式,還有可能觸到一些真的喜歡自己發表的人。(而另一個角度是,當你真的很喜歡一個作者的時候,你也向他傳遞了原來作為「讚賞」意念的拍手。)

那麼,當「有拍有回」「互拍」形成一種默契的時候,「訂閱制」就成為一種檢視這種互動模式的魔法了。而這的確會讓人焦慮所謂「人氣」這件事了。

我們先從matters上的「人氣」來看好了。在matters上什麼才是真正有人氣呢?每篇拍手數多?追蹤人數多?還是?我和我不是貓的電影評論,都有一千四五百人追蹤,為什麼他的文拍手數那麼少?我的文拍手數每天有固定50個拍手數是我一個一個傳連結給朋友來拍的,還不見得能破一百(互拍的這一星期內的文章就不算了。)那麼,到底什麼才能形成matters上不互拍但也有人氣的文章呢?

一,作者本身就有文字魅力。二,作者本身就有吸引人的特質(幽默風趣和善友好)。三,文章本身有話題、有趣,也許還經常性地符合、打中讀者需求。四,免俗不了的就是排列在首頁的演算。

真正能夠做到KOL(意見領袖)、喊水能結凍的,我想以目前我們可以比較清楚感覺到有人氣的市民們,沒有這樣的人。是的,沒有這樣的人!(意思就是,你也有可能成為那樣的人!)

講個實例好了,這兩天剛好聽到電子書作者的分享,他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的讀者會買了電子版還買我的紙書。」又或者我有遇過許多很忠誠的讀者是他喜歡的作者同一本書改了五版只是換個封面,他會一本一本買來收藏,另一種則是喜歡一個作者一定把他所有的新作都買回家。我屬於最後這一種,我會無條件的支持我喜歡的導演、演員所拍的戲,不論好壞一定先掏錢買單,即使可能會遇到「啊!這次拍得好爛啊!」的狀況,我還是會繼續支持到我可能真的覺得他壞掉了、不好了才放棄。(比如說台灣電影很多爛透了,我還是有上院線我就會去看。)

眼光放到matters外去看所謂的KOL好了。某天我跟某個做podcast的朋友閒聊他做podcast的沮喪感,我問他:「現在線上到底誰靠podcast拿到收入了?」他說:「熱度前十的有被贊助吧!」

我鼓勵他說:「對啊!那你就繼續做嘛!前十就那十個啊!那需要很大的能耐才能變前十吧!你幹嘛一定要跟他們比。」

當我們很認真的思考「只有有人氣的人才會被訂閱」的時候,我們不能忽略這些「人氣」是怎麼被「經營」起來的。這年頭真的不要相信「我這樣堅持寫,我夠好就一定能被看見」的神話。只有一種人是可以站在那裡什麼都不做就會被看見的,也許是神之類的。

包括所有你看到的網紅、youtuber、KOL,沒有一個人是「不花時間經營自己的」,所有的曝光、按讚、拍手、互動也都算是「經營」的行銷手法之一,只是很多人不知道這些都是「自己正在行銷自己」的方式。

如果「互相拍手」可以得到目光而宣傳自己寫了什麼,那麼圍爐的訂閱到底要怎麼吸引別人來訂呢?如果用商品叫賣的方式來看,互拍是一種互相捧場到場觀看衝人氣,支持鍵是付錢買單,而「訂閱」則是一種「以後我都跟你買了」的信任和支持,其實是一種漸進式的交易模式而已,但各自可以選擇自己和別人的交易模式。

但是進入「訂閱」這件事來說,考驗的就是作者本身的能力了,但其實變相的也觀看了所謂「matters上的讀者是支持好的創作」這件事,絕大部分的時候,互動關係很常進入「我支持人」而不一定「支持好作品」這件事。

「人氣」真的可以成為高度的「訂閱率」嗎?能夠靠「人氣」得到「固定而長久的支持」,真的就只有那幾%而已,不管matters或是matters以外的世界都是如此,不要擔心「圍爐」沒有人看了會怎樣?那不就是「不要圍」就好嗎?matters並不會因為有了「圍爐」就所有人都去圍爐,平常文章就沒人看了啊!

我反而覺得「圍爐」這個機制給了幾種創作者一些專心創作的可能。

一,有主題性的。二,有企劃性且固定產出的如日報月刊之類的。三,想要嘗試讓自己寫作有規劃、規律執行的。

在matters上或寫作平台最常聽到很多人會說:「沒有啦!我寫好玩的。」「喔我寫興趣的」「有沒有人看我都會寫」,如果真切的在心裡認為是這樣,那何必在乎「有沒有人要訂閱」呢?

「圍爐」「訂閱」考驗的是「沒有互拍後還有誰會看我寫的東西」,如果假設「互拍」這件事是一種「宣傳自己」的行銷模式,那麼何不把「訂閱制」這件事以行銷模式來看待,你都可以透過互拍來替自己行銷了,那麼上更高階一點吧!

挑戰一下自己企劃主題的能力,其實所有的社區活動都是一個企劃案啊!只是它是召募其他人一起玩,如果換成單人模式,你有想過自己要寫什麼樣的主題嗎?深入且專注並且有組織性的去完成。當你企劃一個主題來寫,你還得做行銷宣傳讓讀者「相信你」並且「花錢買單」,這也需要一點「行銷」「數據觀察」的腦袋,你願意替你辛苦的創作花一點力氣,告訴別人:「嘿,你來看我寫字吧!」你願意嗎?

如果這些圍爐的事你都不想做,那就如往常一樣寫文拍手就好了。

至於有讀者會問:「如果我訂了一個作者,但他更新的不如我意、他寫的不是我要看的、他都沒在更新……」怎麼辦?呃,你是消費者對吧!你隨時有權決定要不要付錢啊!這沒有這麼難。玩遊戲克個金都可以給幾百塊了、你隨便為了什麼去排隊一個小時在台灣時薪都165元了,你喝一杯星巴克都台幣100元起跳,訂閱一個人的創作一個月20港幣起跳,不喜歡就停下來就好嘛!

這年頭,的的確確是「靠人氣、名氣」的年代。但更準確的說應該是「靠流量」,而所謂「流量」才是真正讓人得到收益的東西,所有有人氣、名氣的人都很努力的維持自己的流量,所以他們很認真的去創造話題、議題,創造不出來就用蹭的,為的就是那個「流量」。

而這「流量」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實際上會變成錢的東西!人氣跟名氣都不可能變成錢,它們創造出來的「流量」才是真正轉換成收入的東西。那麼「你要怎麼使你關在圍爐裡的文章」可以創造出真正能變現的價值,就得需要非常高階的行銷手法,當然,很當然的是,你要能寫出吸引別人付錢支持的內容,而那些是什麼呢?

總之。有機會,挑戰一下自己創作的可能。

我應該說過,一篇很好的日常寫作,都有可能變成非常優秀的散文。

幫大家內心小劇場一下:「那我寫不出優秀的散文就不能算是寫作了嗎?」可以啊!你還是繼續寫嘛!有一天寫讀寫多了,你再回頭去看以前寫的東西,你就會發現那個差異了!重點是要持續的讀寫、持續的往前,有機會多挑戰一下自己、嘗試任何可能!

最後,謝謝大家幫我互拍。以我不互拍的作法,我的文一天要破一百不可能(請記得,我有50拍是我叫來拍的)但我實在覺得這件事我做不來,好耗費時間喔!因為我真的會每篇點來看,日後不會天天這樣拍,如果你還喜歡我的字,請不要嫌棄我沒去幫你們拍手,繼續幫我拍一下手囉!沒意外的話我更新頻率還是會維持一定的頻率,但還有很多其他事要做,實在無法每天花太量時間在matters上。

再次謝謝大家幫我拍手。

P.S
有人說我是個敏銳且敏感的人,但關於「觀察網路」或「數據」這件事,某一部分是職業病,一種「行銷企劃」具備的職業病,雖然我從來沒有當過行銷企劃。

圖:2016 JAPAN 0611京都岡崎公園,我特喜歡偷拍日本老人在路邊作畫。Canon EOS M3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Sunline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