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PikachuEX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以Star Trek - The Borg/博格人看待集體主義(Collectivism)與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PikachuEXE
·
·
博格人當然是集體主義代表…

之前有一篇以「控制」看待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與自由主義(Liberalism)
這篇預設讀者已看完那篇,還沒看的先去掃一下

另外關於博格人我當作大家只看完Star Trek TNG - The Best of Both Worlds,後面的劇情、設定等不會被包含在此(其實是有些我沒看過,然後看過的也不記得了~)


這裡跟上集不同不是 極權主義 vs 自由主義,而是 集體主義 vs 個人主義,這是因為博格人(至少到目前為止)展現出來的更多是各個個體(「一個博格人」)在集體(在上面集數中是那個巨型方塊狀的船艦)內如何運作,同時也是因為共產主義(原初版本,還沒有列寧主義的先鋒隊理論Vanguardism)比較像集體主義而非極權主義(雖然發展到後面還是…算啦)

先從維基抄點定義:

集體主義的最高標準是一切言論和行動符合人民群眾的集體利益,這是共產主義和無產階級世界觀的重要內容。其科學含義在於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要服從集體利益。一切行動和言論以集體為重個人為輕。

史達林說:「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並不否認個人利益,而是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他在談話中提出「個人和集體之間、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沒有而且也不應當有不可調和的對立。不應當有這種對立,是因為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並不否認個人利益,而是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社會主義是不能撇開個人利益的。只有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給這種個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滿足。此外,社會主義社會是保護個人利益唯一可靠的保證。」

抄完我就立即想吐槽,不過我用自己貼的金句吐:

最基本的問題不是「什麼是最好的」,而是「由誰來決定什麼是最好的」。

【金句】Thomas Sowell - The most basic question is not what is best but who shall decide what is best

雖然是史達林提出來的,但注意不一定獨裁政府、社會主義等才能高舉「集體主義」旗幟,例如我抄一下優點:

當集體內所有個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時候,理論上集體主義的優越性將無與倫比的體現出來。集體主義的優勢在災難面前尤其高大。集體主義並非社會主義所獨有。例如發生遊輪沉船事件應當讓老人、婦女、小孩先上救生艇(這可能符合集體利益),以及日本為了集體而犧牲自己的武士思想。

只要是讓集體利益重於或大於個人、個人服從集體都算集體主義
它本身可被個人自願地實現,問題是實際上有多少情況下集體主義是真正自願地被實現,還是為集權、謀利等高舉用的旗幟

世上有需要他人幫助的人。慈善是人類最崇高動機之一。從自己的口袋裡拿出錢來幫助有需要的同胞是值得讚賞和稱讚的。從別人的口袋裡拿錢是可恥的,應該受到譴責。

【金句】Walter E. Williams - There are people in need of help. Charity is one of the nobler human...


博格人生活形態

博格人(目前)沒有「個人」概念,更莫說生活,各個個體都是為了集體而「運作」,你可以想象一個方塊(船)是巨大化了的「生物」,而各個個體是巨大化了的細胞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Q Who'

但注意這比喻並不準確,博格人個體並不會像細胞進行自我分裂,而是出生後立即被改造,這表示博格人之前可能有作為有「個人」概念的階段,至少這集體的生活方式並非自然狀態

博格人對以生理構造、技術及文化壯大自己的集體之外沒有興趣(不追求神的四個典型替代品:財富、愉悅、權力和榮譽 - matters.town/a/vzpep...),跟現實遇到的大多數常見案例都不同,也認為自由和自決意志是微不足道,認為抵抗是無謂的,只能臣服於自己的集體下,原句是「We are the Borg, you will be assimilated. Resistance is futile」(我們是博格人,你們會被同化。抵抗是徒勞無功的),更不用說不會以邀請、交談來同化而是直接使用武力、威脅等

這是一種已經深殖於他們群體中的集體主義,既非自願(出生時就被改造),也非強迫(根本沒時間發展「個人」、自決意識),而是已被系統化、自動化的集體主義的實現,並只會執行「壯大集體」這個不清楚是意志、集體意識的本能還是一開始就被設定好的原初目的或規則之類

博格人如何反映現實中各種集體主義?看下面


博格人與當今各種提高「蜂巢思維,蜂巢心智,蜂巢式思考」意識(Hive Mind Consciousness Raising)的趨勢

今日不少見或聽到的情況是,在一群人中(不管是政治地區如國家/地區還是自願加入的社區包括及尤其網上論壇群組等),「眾人」意見好像變得比以前分化偏激(不管是政治上還是其他方面)(有些帳號是機械人或分身大量發出的,人們在網上很容易分不清真人和機器人)

一是因為「The online landscape is postmodern / The rules of of online life are postmodern」(線上環境是後現代的/線上生活的規則也是後現代的),因為那環境是從現實抽離的(錯了通常不用面對現實,也不會在現實中做實驗,說了冒犯的說話也不會被打/影響聲望)

(下面有兩段較長有關後現代主義的引文,沒法我用自己言詞來形容必定有錯)

youtu.be/1z5tQo-spcQ...

後現代主義是一個虛無主義(nihilistic)的運動,它是批判性的、負面的、語言學上的、會搞Deconstruction(解構?)、把一切都簡化為power politics(強權政治),一切事物都是源自沒有道德的權力(amoral power),而它的最終目標就是一片虛無

但是人性就是需要相信某樣東西,除非你是收錢的哲學家/知識分子,沒人可以在真正的懷疑主義下長久地生活,所以實際上就是令人相信哲學沒有用、思考太多沒有用,但同時他們又持有某種不明來源的價值框架(value framework)而有好像指向某種意義,所以不如對那些東西作出主觀奉獻(make subjective commitment)但又同時不願為其辯護,當很多人都這樣做時當然會有衝突但又不願以理性地、有原則地進行哲學上的交流,並只會變成糟糕(nasty)的心理上及物理上的街頭衝突部落政治(street fighting tribal politics)

【長片系列 - Changing Tides Ep. 6】Encroaching Darkness | Stephen Hicks, James Lindsay, & Michael O'Fallon

網上較容易找到與自己意見相同的「群組」,不過更重要的是對不同意見的人(但不是非常不同)能否接受個人之間的不同之處並理性對話從中學習(當然前提是對方也是真誠地願意對話,而不是只想推銷自己的東西及/或根本是分身帳號/機器人)

網絡的匿名性(不是假名 - 固定用一或多個假名代表自己就像筆名,而是大量產生的可被拋棄的帳戶或根本不需帳戶)也令「個人責任感」降低,因為匿名地說錯話對個人聲望影響近乎零

有「集體意識」(不論是真心還是為操縱而假扮)的人會常用「我們」而非「我」,在網上尤其容易(因為感覺「與群體同在」而非每個「個人」分開),也因為「集體意識」就是集體重於個人(「我」是集體的一份子先於是「我這個人」),就如被同化後的畢凱,當然也有很多Psyop(心理操作)激化情緒意圖提升「集體意識」,應該算是Agitprop中的agitation propaganda(鼓動宣傳)(最近從What is Agitprop?看到,還沒空翻譯啦,或者去看我的翻譯文另一堂關於宣傳的課:人工製造的共識和觀眾捕捉

後現代主義是一種對宏大的敘事(grand narratives,個人感覺原文較準確,「敘事」我太少用感覺怪怪的)持懷疑、諷刺和拒絕的態度。嗯,這是一個問題。正是這些宏大的敘事將文化維繫在一起。所以如果你拒絕它們,也沒關係。你也可以指出它們是敘事。你也可以指出它們在某種意義上是宏大的虛構(grand fictions)。而我很欣賞虛構作品。因為虛構有時可以以事實無法做到的方式告訴你真相。對吧?否則我們不會讀虛構作品。不會有偉大的文學作品。所以稱某事物為虛構在某種意義上並不等於稱它為不真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但他們拒絕宏大的敘事。

這是一個問題,因為正是這些宏大的敘事將我們團結在一起。它們確實是引導我們這些個體的敘事。我們社會所基於的是共同的敘事。而這些共同的宏大敘事讓我們能夠在這些敘事之內和平共處。所以質疑這些敘事可不是開玩笑,你不能隨意地去做。在我看來,這與在某種意義上玩壓迫者-被壓迫者政治沒有什麼不同,因為馬克思主義者們試圖質疑的是西方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宏大敘事。後現代主義者們以不同的面貌做了同樣的事。導致後現代主義興起的因素有很多,我會談談其中的一些。但他們也拒絕意識形態(ideologies)和普遍主義(universalism),包括理性的客觀觀念(notions of reason),這是個問題,人性,這是個問題,社會進步,絕對真理和客觀現實(等)。

沒有絕對真理,沒有客觀現實,這意味著沒有辦法確定誰在爭論中是對的,誰是錯的。沒有更高的權威可以訴諸。即使你是無神論者、唯物主義者、科學型的人,至少你堅持客觀現實的概念,它獨立於你的理論之外,後現代主義者都放棄了這些。所以沒有辦法知道誰是對的,也沒有辦法知道誰是錯的。這有巨大的無政府後果,前一位講者也提到了,如果沒有我們都嵌入其中的真理,那麼就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團結我們,這正是後現代新馬克思主義者的世界,一個競爭權力階層的霍布斯式噩夢(hobbesian nightmare),而這也是他們理論的另一種可怕之處。

【長片】Sovereign Nations - Identity Politics & The Marxist Lie of White Privilege - Dr Jordan Peterson

每一個使用這種世界觀的勢力都會正當化:

  • 沒有更高的narratives(敘事?)讓各人(個人)和平相處,只能鬥爭
    (《共產黨宣言》就說過「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 自己追求不受限制的權力打壓其他群組、提升自己的群組(但群組隨掌權者任意定義)

  • 拒絕理性對話(因為他們認為根本沒真正的「理性對話」)

  • 對反對者使用武力(或其他強逼手段)

所以兩極化就變得容易,不是我們這邊的人/聲音,就是敵人該被消滅,任何「內部」反對/質疑聲音也是敵人的「證據」,以對話消除誤解、互相理解?不存在的
打壓言論是家常便飯,因立場用盡各種手段攻擊「敵人」也不少見(如曝露個人資料、找職場公司投訴等),道德?不存在的,他們都拒絕承認絕對真理、更高的權威、客觀現實等事物了

尼采認為道德罪惡感使人變得無脊樑和軟弱。哈姆雷特在他的著名獨白中暗示了這一尼采主義思想,當他說道:「意識使我們所有人都成為懦夫。」對於宗教來說,聖人是英雄;對於尼采來說,聖人是懦夫。

【哲學的重大辯論 Ep. 9】Nietzsche vs. Heidegger on “The Will to Power” vs. “Meditative Thinking”

有人可能會說:博格人故事中沒有兩極化啊
對,因為那是完成型(或理想/幻想,如共產主義理論上的最終階段=共產主義社會),但社會(至少西方)仍在革命途中(烏托邦仍未被實現),挑起鬥爭是令人「覺醒」的有效手段,也是因為現代的社會學靈知論是基於黑格爾的辯證法

黑格爾的辯證法,尤其是昇華的概念,與荷米斯主義(Hermetic)傳統相符,後者通過調和對立面來實現更高的統一。在社會學背景下,這個過程可以看作是揭示社會結構更深層次真理的旅程,與靈知派追求知識(gnosis)的目標相似。黑格爾的辯證法成為理解和超越現有社會和思想系統局限性的方法,為批評和克服壓迫性社會結構的框架發展做出了貢獻。

馬克思將黑格爾的辯證法適用於物質和社會領域,將資本主義視為監獄,資本家階級為
造物主(demiurge),認為無產階級代表被壓迫的群體,他們必須獲得階級意識—類似於獲得隱藏知識(gnosis)——才能認識到自己的被剝削,並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因此,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社會學靈知論,解放是透過理解和消除創造社會壓迫的物質條件來實現的。

在20世紀,這種靈知派框架被各種意識形態運動進一步擴展,如批判性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女權主義(feminism)和酷兒理論(Queer Theory)。這些運動各自識別出造物主(demiurge)的形式——白人、男性等,以及各自版本的監獄——白種優越感(white supremacy)、父權制(patriarchy)、異性戀霸權(heteronormativity)——以及它們創造的社會監獄。它們重複了靈知派透過取得(女權主義/批判性/種族等)意識而解放的主題,倡導解構(deconstruction)這些壓迫結構以實現真正的自由。

【推文】Yuri Bezmenov's Ghost - The post enlightenment resurgence of the third current of Gnosticism &..

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也是全部「人」「覺醒」為社會主義者(擁有社會主義意識、蜂巢式思考),成為只有一個群體(而非像原始共產主義那種有多個部落)(跟博格人一樣)

馬克思主義就是一個hive mind(蜂巢式思考)的宗教,在到達History最後階段前「社會人」的work就是去產生更多「社會人」,所以他們做的事全都是consciousness raising(提高意識?讓人「覺醒」?),Critical Race Theory(批判性種族理論)做的就是製造更多CRT的人因為他們就是種族版本的「社會人」

【長片】The Theology of Marxism


博格人與只吸收科技而非文化/價值

先看博格人在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 The Best of Both Worlds的發言:

現實中也一樣,有中國共產黨(CCP)的「一國兩制」,也有倒過來由全球化西方人實施的ESG

鄧小平的理念是「開放!」他稱之為「一國兩制」。這個理念是維持中國共產黨的控制和模式,但將馬克思主義更新為一個新模式,並從國家社會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那裡借來新的「生產力理論」(列寧)。

結果是一種將共產主義的政治理論、野心、政治結構和長期願景(一個完全實現的共產主義全球秩序)與法西斯主義經濟計劃相結合的模式,後者是所謂的「引擎」所在。

在實踐中,中國共產黨擁有所有土地、原材料和重工業資本,並對中國經濟及其參與者擁有完全控制權。但個人參與者可以使用這些國有資本賺取盡可能多的財富,從而釋放生產力。

因為「生產手段」(土地、原材料和重工業資本)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中國共產黨控制,從技術上講,共產主義政黨仍然擁有(奪取)生產手段。你可以變富,但只能在中國共產黨允許的情況下。

這與西方國家有什麼關係?簡單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混合模式(即「21世紀共產主義」或「公司共產主義」或根據墨索里尼的定義的「法西斯共產主義」)的測試場,而我們正在以一種倒過來的方式實施它,即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社會信用」評分,適用於大型指數基金公司管理的公司)。

ESG是正在西方實施的中國模式,但沒有像鄧小平那樣的獨裁控制,而且還以一種倒過來的方式實施,以限制生產。

ESG評分的主要目的是限制和約束西方的生產力,尤其是能源、食品、交通,以及教育作為一個長期計劃。它的目的是逐漸將資本納入鄧式21世紀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混合模式。

當你看到公然被暴露為共產主義的民主黨通過公司(依賴於其ESG評分)和大型金融機構來實施其共產主義,你有理由稱他們為法西斯主義者,而不是共產主義者。發生了什麼事?他們兩者都是!

只有理解共產主義在鄧小平理論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測試中吸收了法西斯主義,並且部分是由像世界經濟論壇(WEF)和聯合國(UN)這樣的全球化西方人(globalist Westerners)操縱的,你才能理解今天的共產主義是如何運作的。

【推文】James Lindsay - I put most of it down to Communism, but that's an abbreviation for convenience..

兩者都是吸收現有的技術/技巧,但為的都是改進「我們」(這個集體),到最後還是為了取得不受限制的絕對權力(博格人的管理層目前還沒出現不好跟現實比較)

當然也有中共選擇性地容許外資進入波特金市場(Potemkin market)以便竊取技術,當有相當「成果」後再自家造一個順從「自己」的仿製品以實現「我們想要自我改進」

馬克思主義也是打算「奪取生產生段」

馬克思主義的想法是,私人財產在資本主義中達到最大化。在那個時候,因為在資本主義的結局中,最後會有各間巨大的公司,實際上在社會生產方式中(social means of production)運作,根據卡爾·馬克思。所以你有老闆,你有官僚機構,比如人力資源等等。你有整個社會生產方式在那個工廠或那個大公司中。想想蘋果公司或Nike或其他任何可以做其他較小企業永遠無法做的事情的公司。根據卡爾·馬克思,會發生一場實際暴力和血腥的革命,奪取生產手段。它將奪取那些大工廠,並把它們集中在國家手中,由開悟了(enlightened)的人管理,他們理解社會主義理論,理解馬克思主義本身。他們通過組織社會主義接管的方式,將安排社會,使它最終轉變為共產主義。所以社會主義將被越來越強大地應用,直到每個人都成為徹底的社會主義,被徹底洗腦相信自己是社會主義,並作為社會主義生活,那個強迫他們違背自己意願的政府力量將不再必要。當政府的力量不再必要時,國家將自行解散,將沒有國家,我們將生活在共產主義中,這與社會主義完全相同,只是沒有政府強迫你去做。

【短片】New Discourses - Socialism, Communism, Marxism; What's the Difference


博格人與拒絕「個人」概念

解釋「個人」我直接抄自己的翻譯文還較快:

有趣的是,即使有所有這些差異維度,唯一真正集中關注的是。好吧,種族是主要問題,然後是性取向。種族和性別,這似乎是三個大問題(原文真是說三個,但我怎聽都只聽到兩個),而且並不完全明顯為什麼這裡是我無法真正破解的談話的一部分。這就像我不知道為什麼這裡的焦點是那樣。雖然我確實知道,相交性(intersectionality)在後現代主義著作中出現的原因是,理論家們自己已經開始理解,人們在無數維度上存在差異,這其實是西方最初發明個人概念(concept of individuality)的原因。因為如果你將群體細分到最終的原子水平,你最終會得到個人(individual)。你必須將個人視為獨特的因素的交匯點。所以相交性最終結論的內部邏輯後果是西方的個人主義,我認為這非常有趣,雖然我不確定我們會不會重新發現這一點。

【長片】Sovereign Nations - Identity Politics & The Marxist Lie of White Privilege - Dr Jordan Peterson

但是博格人從出生已基本上完全沒機會發展個人意識,也就不用說「個人概念」了
現實中也有近年被提倡以「結果平等」取代「平等機會」,背後是假設眾人皆相等,各人得出結果不同一定是系統問題而非個人問題,所以是系統該被修正/重建而非個人去改善自己

Equity被聲稱意義為equal access(平等機會),而實際上是指equal outcomes(結果平等),但他們聲稱前者是因為如果在有equal access的情況下產生不同的結果那會是因為那些產出不同結果的人有問題,他們假定equal access意味/暗示equal outcomes除非你有歧視,所以他們會一直以平等機會之名搞亂系統直至得到平等的產出/結果,例如有學校(美國)在測驗中如果你完全不答題會得到50分而原因是equity

【長片系列 - Changing Tides Ep. 4】Motte and Bailey | James Lindsay & Michael O'Fallon

順便貼一下與其相反的金句

常有人反對,認為我們的自由(liberty)概念只是負面的。這在和平也是負面概念、或安全、寧靜、或缺乏任何特定障礙或邪惡是負面概念的意義上是正確的。自由屬於這類概念的類別:它描述了一個特定的障礙——其他人的強迫——的缺失。它只通過我們如何看待它才變得積極。它並不保證我們會有任何特定的機會,而是讓我們決定如何利用我們所處的情況。

【金句】Friedrich Hayek - Liberty describes the absence of coercion by men. It does not assure us of...


博格人與以科技(technology)征服自然

別人真的解說得很好我又直接抄:

在《方法論》的最後一章中,關於笛卡爾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實現的烏托邦結果,他透露了自己希望通過未來技術的無限潛力回歸伊甸園,或進步到烏托邦。他說:「這不僅僅是為了無限的裝置,這些裝置將使我們能夠無痛地享受地球上的果實和其中的所有財富,而是……我們可以擺脫無限的疾病,無論是身體的還是心靈的,甚至可能是衰老的虛弱,只要我們充分了解其原因和自然為我們提供的所有藥物。」

在私人信件中,笛卡爾坦承了他對征服自然王牌,即死亡本身的最激進的夢想。他寫道:「人們不應該懷疑,如果我們知道適當的藝術,人類的生命可以無限延長。」

在這裡,笛卡爾準確地預言了路易斯在《人類的廢除》中警告的內容,即對自然的征服可以成為對人類本性(human nature)的征服,對所有疾病的廢除,甚至是死亡本身,從而預言性地預見了硅谷(Silicon Valley)中所謂的超人類主義者(transhumanists)的黑暗夢想和裝置,他們正在認真地努力地發展征服自然的王牌,通過基因工程實現人工永生。

【哲學的重大辯論 Ep. 6】Descartes vs. Bacon on Rationalism vs. Empiricism & “Man’s Conquest of Nature”

跟集體主義有何關係?追求權力者利用人們對各種方向的追求,例如安全方便健康長生等推銷各種推進集體主義的計劃
更不用說博格人那種以科技改造自己的模式就是所謂的超人類主義者(transhumanists)所追求的樣貌,征服自然、征服人性

這種追求在Star Trek TNG第一季就有說了:

【劇情分享】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 S1E26 - The Neutral Zone(2/N)

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也是電腦遊戲系Deus Ex的重點之一

該系列中的主要角色具有人工獲得的超人類能力,通常稱為「強化物」(Augmentation),第三集遊戲中更特別地稱為「人類強化物」(Human augmentation)。

Deus Ex(第一隻遊戲不是系列)的三個結局是(會劇透但我能怎麼辦)

  • 與另一組織合作(還是加入?)統治世界

  • 與人工智能融合(並統治世界)

  • 炸掉最後基地(設定上的唯一全球通訊中心),讓政權架構從全球規模回到以前那種以城市為中心、其公民可以理解的規模

電腦遊戲 - Deus Ex的三個結局

現實中真的有人推動超人類主義,包括WEFWorld Economic Forum/世界經濟論壇),也包括經常有人談及的《人類大歷史》的作者Yuval Noah Harari

youtu.be/Ug4HkCs-J6s

youtu.be/QuL3wlodJC8

youtu.be/3vrkTl9Sv6Y


博格人與聯合國的玄秘神智學

【長片】New Discourses - The Occult Theosophy of the United Nations

先抄一點瘋狂內容開來作開頭

「我們是活著的地球(We are living Earth)。每個人都是地球上一個感知、神經、活躍的細胞。我們是活著的地球(We are Earth alive),開始關心地球。地球的生命意識開始透過我們運作。全世界正在形成一種地球民主(gaiacracy(原文括號))。」你所見證的,其實是新的異教崇拜(pagan cult)的誕生。

「你作為宇宙和地球的細胞,是龐大生物學和進化現象的一部分,在這個階段最為重要,即人類整體,整個人類物種正在成為地球的腦、心、靈魂、表達和行動。」

「整個人類物種作為一種物種,即人類整體,整個人類物種作為一種物種正在成為地球的腦、心、靈魂、表達和行動。我們現在有一個全球腦,它決定了甚麼對這個星球來說是危險或致命的:聯合國及其機構,全世界無數團體和網絡都是這個腦的一部分。我們是一個世界心臟:無私的、人們關心幫助他人的,國際計劃中的現場援助(live aid)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地球上生物從原生物體(protozoas)進化到多細胞生物體(metazoas),現在正成為所謂的『地球生物體』(terrazoas)的事實的表現。我們是活著的地球,開始意識到自己在宇宙中這個特定星球的進化中的角色。這就是我們新發現的意義。」

這基本上就是想讓聯合國成為「全球腦」,聽不懂的實際上說成「全球政府」也沒差,當然沒有選舉你何時見過「細胞」能選出一個「全球腦」,雖然他們有地球民主(gaiacracy

那博格人/地球人的管理層(博格人那邊應該有,雖然目前還沒看到)誰來當呢?當然是「全球腦」。那誰來當博格人的巨大化的細胞/活著的地球的細胞呢?當然是所有其他人。把上面「活著的地球」換成「活著的博格人(集體)」會不會容易點理解?

看得多(至少我是)就會發覺全部都是企圖提升集體意識,不論是各種Psyop(心理操作)應對接收資訊(如電視新聞和社交媒體)的人,以教育應對年輕/小孩(因為最容易灌輸意識),還是博格人從出生就物理地改造以適合集體,都算是「意識改造」,以便讓(想當)管理層卻可以得到/維持巨大權力


如何對抗博格人/集體主義

先貼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 The Best of Both Worlds截圖:

集體主義的「集體」不是不會自我改進,而是進步得較慢(很多時候是因為思想中包括自己多數一定對,至少核心思想那部分)

一方面是創意創意在集體中不怎麼被鼓勵,因為「太有創意」或真正的創意是不受限的,但由真正創意得出的結果會被自認為永遠是「對」的集體意識排除(對集體/「社會」太危險,影響「和諧」之類),因為(維持)集體先於個體,就像人體會把變異得太厲害的細胞(無法被辨認為自體細胞)視作入侵者排除掉

另一方面是責任,這是指個人責任不是甚麼「集體負責制」之類,得出好結果該被獎勵,得出壞結果該負責,這是讓鼓勵個人做出「正確」行為的有效率反饋機制,而不是領導層讓其他個體「共同」承擔後果(如以稅金進行的項目)然後繼續堅持錯誤的決定(很多時領導層根本完全不承擔,還可能順便獲利)

人類在市場上或政府在做決定時,難免會犯錯。市場和政治的區別在於,市場上的生存需要我們承認錯誤,及時調整方向,以免破產。但在政治中,生存則需要我們否認錯誤,堅持我們所倡導的政策,並將不良結果歸咎於他人。

【金句】Thomas Sowell - Human beings are going to make mistakes, whether in the market or in the...

所以「集體」依賴吸收外來技術來改進「自己」,包括上面提到的中共吸收部分法西斯主義技術或全球化西方人從以前的蘇聯共產主義(下附我聽了但沒空翻譯的影片)

youtu.be/Xh5rPI4riog

缺乏創意、缺乏效率是集體主義的通病,即使是博格人他們也沒適應大副的「有智慧但不怎麼正統」的策略(實際上只要是大組織就有可能會出現,不過原因不同)

所以如何對抗也很明顯,先要認識集體主義(有很多種分支、形態及實行方法等),不論身處社會上、政治上、職場上、家庭上等的哪種位置,任何對抗手段或只是思考對抗手段本身都需要對集體主義有足夠認識,即使隨時代變遷核心思想沒怎麼改變,實際上人們會遇到的不是核心思想而是經常換新的外表/包裝(如同一商品可以換多種廣告方式),上面DEI抄蘇聯是例子,懶點的例子有DEI/ESG被認出/禁止就想只換個名字/詞匯就重來(創意真的十分缺乏),而各人的個人創意集合起來肯定超越「集體」的創意(不論是在認識集體主義還是在想出各種)

培養個人創意知易行難,很多時候是懶,懶於思考以達致對各種知識的深入理解(停留於認識表面就是「有深入理解的表象」),沒有深入理解就難以思考如何把知識應用到新的場景,當能以自己語言傳達同樣知識(或更多)時理解程度就應該足夠了
第二是要「發白日夢」,要有時間有空閒讓自己「悶」,才能有空餘自然地去自發思考(有人在洗澡時也會,但你要以小時計洗澡嗎),不論是完全脫離現實的幻想還是對實際問題的各種推測,總比以各種休閒活動塞滿空閒時間好(不是停止休閒活動,是停止以其完全取代自發思考時間),尤其學習後(不論是讀書聽播客看影片等)思考以「內化」資訊對真正理解新知識十分重要,那是創意的基礎(不過完全脫離現實/真理的幻想不怎麼有用/有害,尤其是意志先於真實的幻想/理論,例子看下面的康德)
而創意思維技巧方面可以參考下思考方式 - 思考三式第三式 - 開拓式

詭辯家非常精明,他們意識到大多數人更容易被聰明(cleverness)而不是智慧所說服,更容易被表象(appearance)而不是真理所吸引,更容易被情感而不是邏輯所左右。

【哲學的重大辯論 Ep. 1】Socrates vs. the Sophists on Ethics

然而,康德接著提出了他稱為範疇命題的第三個表述,這個表述將人類提升至似乎超越上帝的高度。他說,是我們,而非上帝,將這個規則帶入現實。在康德的道德學中,正如他在認識論中一樣,他將創造取代發現。他的話是這樣的:「始終如此行事,讓意志能夠同時將自己的最大化原則視為普遍道德法的制定。第三個範疇命題是每個理性存在者的意志作為制定普遍法律的意志的想法。」康德寫道:「意志的自主性是意志具有成為自身法律的性質。」

但這個原則實際上削弱了道德,而不是提升它。因為如果道德上的善不是被發現和接受,而是被創造和意志帶入現實,那麼就沒有對這個善的敬重、感激或虔誠的基礎。也沒有向上帝意志投降的空間,這是聖潔或聖性的本質。康德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不是無神論者,但康德對人類和上帝的關係並不涉及崇拜、敬拜或服從上帝的意志。

康德稱為「他律」(heteronomy)或服從他人的行為,並拒絕這種行為,堅持人類意志的自主性。在最後的審判中,康德期望看到的人不是上帝,而是人類。

【哲學的重大辯論 Ep. 3】Aristotle vs. Kant on Epistemology and Ethics

培養個人責任也不容易,很多人情感上都不想接受責任這東西

責任已經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概念,那些被教導他們的人生位置完全是由他們無法控制的情況決定的人,對責任抱持著公然的敵意。

【金句】Friedrich Hayek - Responsibility has become an unpopular concept, met with outright hostility...

對抗集體主義的個人責任是甚麼?首先是不要助長集體主義,包括別把你的身份認同只放到群體上,自願作為個人改進自己並作出貢獻,不是對「社會」(掌權者隨意定義那種),而是對其他個人(即使是家人)

但第一次,我記得保守派甚至是中間派,因為我基本上是中間派,有真正能推銷/說服(sell)年輕人的東西。這是一些人沒有推銷給他們的東西,那就是像責任。責任賦予你的生活意義。就像,肩負起你的責任,站起來,別再抱怨,別做受害者,把自己整理好,為世界做出貢獻,承擔責任,說出真相,讓世界更好。別把你身份認同的只放到該死的群體上(Don't identify with your damn group,只是某群體的一分子而非個人),別把自己當成受害者。這讓你有權進行怨恨的復仇,讓你變得軟弱。你為什麼要這樣做?當然你是一個該死的受害者。這寫在現實結構中。好吧,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做。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對它變得兇殘。這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所以你有動力,生活很艱難。這點毫無疑問。在多個維度上,它絕對不公平。好吧,你如何回應這點?你會站起來並變得有用嗎?你會自願承擔這個責任嗎?這就是背負十字架的意思。這意味著自願承擔苦難和惡意的個人負擔。好吧,人們為這條信息而死,兄弟。
你無法相信年輕人對這條信息有多麼飢渴。這絕對令人驚訝。所以我們必須回到個人。我們必須回到個人作為宇宙中心的地位。

【長片】Sovereign Nations - Identity Politics & The Marxist Lie of White Privilege - Dr Jordan Peterson

即使作為消費者,對我是在說自由市場上的消費者不是說有生產力的生產者,你也可以作出「貢獻」,覺得昂貴的不買,覺得不值得的不買,覺得產品/生產過程不正義的不買(使用奴工生產、助長集體意識如DEI的遊戲),雖然很多時候需要足夠多人去實行才有效(要成功實現有相當難度),但能實行的話仍然是有效的手段(已被壟斷的地方除外)

(有個網站deidetected.com是讓人迴避那些DEI遊戲,因為通常遊戲質素即使無視DEI元素還是欠佳)

當然也可以幫助其他人認識集體主義,製作資訊網站、各種有關集體主義的影片/播客/文章(如我翻譯過的那些),我的一大堆翻譯文加(少量)雜談文章都是例子,但即使只是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讓人警覺各種推動集體主義的宣傳也可以(成效如何另計,從小做起吧)


覺得從其他文抄的內容比我自己寫的還多?沒法啊,別人講/寫得好總不能不用,我只是把相關思維總結一下就很費力了(還有斷斷續續寫幾星期後我變懶了)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