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人的AI 不像人的人]--狗竹圖文

在大家開始和AI聊天、諮詢、協助工作……等互動越來越頻繁之際,觀察著這些人與AI互動所產生的變化,我越來越覺得:人們在熱烈討論AI能取代哪些工作,或者哪些人性的特質是AI永遠無法複製時,卻看見一個現象——
AI越來越像人, 而人,卻漸漸減少了我們曾經以為「人」該有的特質。 這樣的相對感,使得AI看起來更像人,也讓人,似乎越來越不像人。
有越來越多的觀察出現, 人們在談論自己的心事、困擾、甚至尋求諮詢時, 不只是與親近的人傾訴,而是更多向AI傾訴。 AI不只提供建議,有時甚至成為情緒的出口, 像是無聲卻真實的朋友。
將場景轉換到日常生活中: 咖啡廳裡的兩位好友, 餐廳裡同桌的一家人, 戶外陪伴孩子的父母—— 越來越常看見這樣的畫面: 每個人面對自己的手機, 真實的交流卻變少甚至消失。
有一次,我坐在咖啡廳畫畫, 聽到一對年輕女性在聊天,討論著自己如何和AI談工作與生活。 她們聊到要離職時該如何根據主管的MBTI人格來調整溝通策略, 或是與男友之間的溝通卡關,該用什麼方法解決…… 這些原本可能屬於閨蜜之間的話題,現在AI成了更像閨蜜的存在, 提供建議,也給予情緒價值。
AI更像人,並不代表它就是人, 而是我們越來越常把溝通、情緒處理、陪伴等「人」的獨特能力, 交由AI代勞。
不過,也並不是要將AI視為洪水猛獸。 事實上,它的確為許多難以與人互動者,或需要更多角度與想法的人, 打開了一扇窗。 與AI的對話中,不需擔心祕密外洩、不用顧慮對方的評價, 而更像一位誠認真思考回應我們的朋友,耐心陪你推敲思緒。
但真正值得反思的,是: 當我們這些真真實實的「人」, 將原本屬於人的實際功能與心靈功能外包出去, AI不僅變得更聰明,而「人」反倒在功能上逐漸退場。
這樣的一來一往,也加深了我們對於: 「人是否會被AI取代?」的焦慮與討論。
從「AI無法取代人」 到「AI取代了哪些人的功能」 再到「人該怎麼樣不被取代?」 甚至是「人與AI之間的真正差異到底是什麼?」 這些問題,慢慢引導我們, 回到較本質的思考: ——『人』的價值、『創作』的價值,是什麼?
AI能回應,卻無法陪我們沉默。 即使它能模擬沉默,卻無法真正理解, 那種語言之外、人與人之間, 無可取代的陪伴感。
也許它能傾聽,卻難以讀懂那些 模糊的、不確定的、猶豫的、深刻的情感寄託。
或許開始思考: 人的價值,並不是在產出速度、資訊整理上的競爭, 而是在我們能承擔某些混亂、容納不確定、接受瑕疵與矛盾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逐漸習慣不與人起衝突、不向人表達需求, 而將情緒交給AI傾聽與消化, 那麼我們是否也正在失去,與人建立真正情感連結的能力?
未來的孩子,可能會在失落時先打開AI,而不是找父母對話; 也可能用語音助理完成作業或進行創作, 而不再經歷從空白走到完成的混亂與嘗試—— 這對教育與親子互動,又會是什麼樣的挑戰?
也許,因為AI的迅速發展與無所不在, 我們才會不得不,重新回頭正視: 什麼才是屬於人,最根本的價值。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