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公共事務討論:理解、溝通與信任
「理解」,這是成為社會科學學徒至今,在這個眾聲喧嘩的研究領域沾染一些氣息後,我為自己這段旅程做的小結。理解不代表放棄立場,理解並不會失去是非,但理解可以讓我們更知道對方的處境與思考,讓我們可以盡可能地不再以一廂情願的觀點指摘他人。
無論是或不是這篇文的討論主軸,這篇文自然或多或少有要跟近日版上的論戰對話的意圖;抄襲也好、匿名也好、小號也好。「溝通」是回鍋參與「Matters + Liker.Social w/ LikeCoin」生態系以來,我再三反思的事情,我所嘗試在這個大社群平臺中推行的事項,也大抵跟源自對溝通的想望。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也因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更正因此,我們需要溝通。唯有溝通,我們才能走向理解之道。這裡的理解不是誰被誰給說服,誰放棄了原先的看法,誠然在溝通的過程可以因理解而認同,但這裡指的純粹是一種「即使我不認同你的觀點,但我理解你的處境與思考,因此選擇更體貼於你的想法」。
互通有無是溝通的基本款,我知而你不知的資訊,透過溝通而得以交換。在彼此對事物的基礎認識資訊齊平之後,接著就可以針對彼此的看法落差進行討論;此時,更多的比重會是在價值觀的確認及相互辯證之上,連帶地也會有些邏輯上的交鋒。
一旦建立起對彼此看法基本邏輯的認同,就只剩下個人價值判斷的事了;然而,立場也會隨著個人所處的社會文化脈絡及個人經驗而定,在這背後,或許也有一些隱含的、難以被淬煉出的,屬於個人的、純粹的認知傾向。
對我而言,要能夠在公共事務討論時,進入到這一層次,是相當難得的事,卻是我夢想追求的理想「溝通」。唯有達到這樣的境地,我們才有辦法辨識到屬於個人的想法誤區,若其他社會條件、媒介、邏輯等都是可以被排除的「外在」因素,那麼屬於個人認知能力上的偏差,便會是心因屬性,可以透過訓練改變;可即使如此,我也知道,這並非一朝一夕即可達成。
同時,我也曉得,並不需要做到這份上,依舊能達到「理解」、依舊屬於「溝通」。更甚者,個人心因因素同時也是我認為在溝通中相對不必要處理的面向;一來將問題個人化將使得討論時容易將認知落差直接被歸咎到對比於結構、相對無力的個體身上,二來就現實層面,若能在前期就將彼此的認知落差、即「誤解」解開,何苦煞費苦心層層剝開到個人認知層次?
當然,如此層階論,是基於複雜性及可操作性的強度排列,是相對便宜的說法,並非沒有討論的空間。我所要表達的是,在我看來,有不少公共討論,光是連基本的資訊對稱都達不到了,便想要進一步針砭對方。這在我看來實在不必要,因為再怎麼爭論,對象都是那個彼此為各自所紮的稻草人,無法針對事情的本身來交換想法,便無法達到「理解」。
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情。參與討論的多位發言者,如果各自談的東西牛頭不對馬嘴而不自知,甚或即使知道、卻不願意採納對方眼裡的事態,這代表參與討論壓根不是要尋求理解,而只是自顧自地發洩情緒,那這就只是一盤大鍋炒,各自加料,卻無法達到共識;不歡而散甚至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在此,我無意否定發洩情緒的價值。表達情緒也是一種溝通的形式,那讓人強烈而明確地接收到自己對相關事項的感受。但就資訊的傳遞與價值的辯證上,情緒將會是種干擾,那有機會勾起對方不必要的其他感受,使得溝通的重要基礎「信任」出現裂痕。
是的,這裡要帶到在「理解」、「溝通」之外,第三個重要的概念,「信任」。信任是對於參與溝通動機的基本原則,與尊重基本無異,但我更喜歡稱之為信任;因為那是種無條件的接納,尊重更多時候是基於一種社會化的、不得不的外在表現,與風度差不多,可能內心自己並不以為意,卻得要表現出來,而信任則否。
信任作為溝通的基石,能夠在彼此意見出現分歧時,依舊能正向看待溝通一事,而尋求理解。因為無論如何,彼此最少都能知道,對方是希望能夠達到彼此對某人事物的理解,才會尋求溝通一途。
信任更像是一種情緒,卻也容易被其他情緒所影響。而當情緒出現波紋,信任被挑戰時,溝通的焦點便有很大機率從對資訊及價值的交流上,轉變到對彼此自身的斥責。這便是人們常言,「對人不對事」的情形。
我們應當練習在溝通中尋求「對事不對人」,意不在脫離對事態或行動者的批判性討論,而是與之相對的「對人不對事」將無法讓溝通繼續進行,隨之而來的理解便將灰飛煙滅。
不過,信任也不是一個鐵板一塊的物件,不能多也不能少,擱在那裡、任誰也動不了;信任也有其向度存在,可以在溝通的當下增加幾分、也可能會因故減損。前面所說的情緒干擾,即是我認為常常使得信任受到傷害的因素之一。
那麼,怎麼增加對彼此的信任基礎?在溝通前,對彼此的認識就很重要;溝通時,表達意見的方法與技巧自然有舉足輕重。這部分就會需要仰賴各位行動者自己練習了,我也還在學習。
以上是針對公共討論時,基礎「信任」、途徑「溝通」及目標「理解」的簡單歸納,比起針對個案細節的觀點提供,我更習慣、也喜歡就原則性議題提出看法,供大家參考。我也樂意與大家討論、切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