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者的天堂
我成长过程中收到的评价总是两极分化,有人觉得我看起来就是腼腆害羞的好孩子,有人觉得我心狠手辣不好惹;有人觉得我吊儿郎当不像话,又有人觉得我做事靠谱。我总是自忖自己对不同人的表现差异应该没有很大,想不明白怎么会有如此截然相反的评价。
或许每个人都只是在生活相处的某个碎片了解旁人,就像棱镜折射出七彩的光线,每一道颜色都指向不同的方向。大家都想从白光中分解一个人,但解构后只能看到色彩的一面,反而离真实越来越远。
或许是早早察觉到人与人之间无法真正理解,语言在传递过程中会被扭曲和损耗,我对交友一事往往不怎么热衷。大家只是机缘巧合相遇,又是机缘巧合分开。
我常常懒得理会别人对我的评价,往往一笑了之。我原先以为这是大度,后来想明白这是不在乎。能完全理解我的只有我,能面对百分百的我的人,只有自己。
我早早学会一点,那就是骗谁都不要骗自己。我总是对人防备心格外的强,唯一能全然相信的只有我的日记本,我将所有的困惑和思考都用钢笔记录下来,等待着解答那天的到来。
我曾经无数次痛恨过自己过于关注精神世界的一切,总是无法像别人一样踏实地按既定规则走上正轨,于是屡屡在关键时刻脱离平日的生活,追求一种新的刺激。像是一列疾驰的火车每次改道都会冲出铁轨,在荒原徒劳鸣笛撞进泥土里。
我陷在诸多思想的交汇里,我告诉自己不可欺骗自我,要永远用冷静的目光注视真实的世界,又忍不住逃避,想一头栽进虚妄的泡沫里,不愿面对残酷的现实。
开始读书是一种娱乐和消遣,后来阅读成了苦差事,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啃看不明白的书,又冥冥觉得答案就在其中,不肯放弃。
萨特说自欺是一种逃避自由的方式。全然的自由意味着不得不对每一个选择负责,从此就没有责怪他人的余地,于是更多人受不了这种无序,挣扎着想要回到秩序的怀抱里。
什么人有心力能面对每一个微小的选择,都要做出符合境况又能超越自我的最优解呢?什么人能在人生道路伊始时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那条路,并且永远不反悔呢?什么人能够永远用客观中立的第三方视角看着自己在世界上沉浮呢?
随波逐流往往意味着安全,因为大家都走一样的路,法不责众。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生活,但细细一看,所有人都长着同一张脸。
三百六十行都走遍,一代又一代的人留下经验,这叫做“智慧”。于是后面的人都认可地摩肩擦踵,都遵循着同一个最高的原则,有些人有幸走得远,于是在高悬头顶的手册上填补两条,心满意足地想着后来者看到自己笔迹的神情。
同一种智慧,同一种教导,同一种道德。
我并不能免俗,我只是想知道,这是否是由我的意志做出的选择。于是我有另一套道德。在面对世界和自我时,我总与他人显得格格不入,但若是我的道德允许我,我就不自责。
记得之前看EVA,加持对着明日香说“明日香就是明日香”,双城之战里,希尔科对金克丝说“金克丝就是金克丝”。
在绝望地剖析完自己后,我能写下的不过一句,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