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指南】关于学术network的一些迷思

青行灯
·
·
IPFS

(文章同步发表在公众号:青行灯不会做饭

对很多学者来说,学术圈最可怕的一个方面就是“networking”。毕竟大部分人都是玩不转现充那一套才会躲来象牙塔的,结果快毕业的时候一听说学术圈也要networking才能找工作,简直恨不得当场把学位还给学校(bushi

最近和几个比我更junior的朋友聊到networking,让我也回想了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心得。我是完全没有刻意逼自己networking过的,因为我进入学术圈最原始的原因就是我不喜欢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活。虽然说networking并不是朝九晚五,但我还是坚定地认为,不成为normie是我最大的初心(??)。

哲学本身并不是一个合作学科,因此networking需求量相比STEM来讲要低许多。我之前在记录找工作的文章里也提过,我自己在找工作的时候并没有特别享受到networking的好处。虽然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是我以前读书呆过的地方,但一来我不是唯一一个申请了这份工作的毕业生,二来从一开始放广告直到后来整个过程中都没有人给过我内部信息。不过我曾经有过差一点享受好处的时候,就是当时一个之前认识的人向另一个在招博后的学者推荐了我,然后那个学者直接联系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听感觉好像我有兴趣就会直接雇我。不过因为职位在欧洲,又是短期的,我因为身份原因就拒绝了。

虽然找工作没有享受过好处,但其它零零总总的好处有许多。其中最切实感受到的就是,去开会不需要一个人站在角落了啊哈哈……哪怕开会的人事先不认识,也经常会聊两句就聊到共同朋友。

稍微硬性一点的好处当然也有。比如我这个暑假人生第一次收到邀请去开了一个统计的会,收益非常丰厚。然后我这个月刚开了人生第一场受邀请并被包机票住宿的会,会很有趣的同时也认识了许多人,甚至收到了另一个参与者的另一份会议邀请。

我觉得我这个networking的成绩吧,虽然算不上很厉害,但作为一个没有刻意做过的人来说,也算是及格了,所以想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以【没想上天,只想及格】为标准的networking的一点心得,主要是打破一些比较常见的迷思。

 

可能在networking上面最常见的迷思就是:一定要和大牛聊才有意义。

我以前去开会的时候,因为认识的人不多,在社交时间经常会非常尴尬地一个人站在角落。有时候我就会去找别的也是孤单一个人的人聊天,算是社交苦手互相拯救计划。但有的时候对方明明一个人很尴尬站在角落,我过去搭话TA还对我爱答不理,总是翘着脚盯着远处众人簇拥中的大牛,幻想能和大牛搭上几句话。

其实对方越牛,你和对方搭话就越没有意义。你想啊,你跟大牛能说啥?“你好我很喜欢你的研究?”大牛表示领域内一半人都很喜欢TA的研究。甚至可能市面上赞颂大牛研究的书已经出了三本了,你再来说又能说出什么花来?

说得再功利一点,大牛一般年纪都比较大了,如果你才刚开始读博,等你博士毕业大牛都要退休了,能给你什么帮助?

真正值得networking的其实很多时候是和你平级的人。他们现在和你一样都是学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但五年、十年之后等你开始崭露头角,他们也会变成领域的砥柱。比如我上面提到的两个邀请我开会的人,都是我读博期间认识的,当时他们也都是博士生,其中一个甚至比我低一届。我们认识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目的性,纯粹是研究领域相近的博士生互相聊聊天这样。但是聊天的过程中互相就会了解到对方的研究,等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想起对方,比如我也曾把这两个人的研究在闲聊时推荐给别人。

如果你真的就很想认识大牛怎么办?这里最稳妥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大牛也敬重的人引荐,比如你的导师。当然这取决于你有一个大牛很敬重、又愿意为你站台的导师,这个就可遇不可求了。说实话你要是有这样的导师,也不需要看这篇指南了……

另一个更加可遇不可求的方法就是你通过某种方式impress了大牛,让TA主动来找你。这就联系到了——

 

迷思之二:认为networking就是small talk,就是能和别人“打成一片”。

这也是一个很可以理解的迷思,因为的确是有的人很擅长和别人打成一片,然后一提起来谁都认识。毕竟社牛哪都有,包括学术圈。

有能力和很多人都聊得来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其实你仔细想想,真的会有人因为你每次开会遇到TA都会兴奋地聊起天气而给你工作吗?

大家说到学术圈需要networking,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学者太多了,厉害的学者太多了,每年发表出来的文章也太多了。不管你再怎么厉害,如果大家没听说过你,那给到你的机会也不会太多。

学术圈有没有靠关系上位呢?那肯定还是有的。但其实大部分情况并不是所谓的靠关系上位,而是靠关系给你提供信息或是机会。比如你network中的一个人可能会告诉你在申请一份工作的时候应该侧重表达哪方面的能力,那么你就可以用更适合方式展现自己。但是不管这个展现方式有多适合,如果展现的内容不够好,那还是没有卵用。

换句话说,networking的目的是给你提供展现自己研究的机会,它对你有用的前提是你的研究足够好。

我这么说的目的也不是希望大家赶紧立刻开始质疑自己的研究好不好,我的感觉是博士生很多时候并没有办法很好地判断自己一个研究想法是不是足够好,所以我不希望大家把这个当做一个压力。

我的意思只是说,你可能一开始会看到有的人非常“吃得开”,和谁都能打成一片。然后这样的人也很可能在学术上非常成功,但是TA的成功大概率和TA的社牛属性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主要还是这个人的研究内容受到认可。所以说,如果你本身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聊小天的人,其实并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做一个么感情的聊研究机器也是可以的。

 

迷思之三:networking的本质就是你说对了话,然后对方就会给你一个工作。

这么说出来好像没有人会信,但我和大家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很多人似乎有一个非常狭隘的networking的定义。首先是感觉networking必须要是违心的,自己不享受的,其次便是觉得它一定要有非常特定的目的,比如要推荐信和找工作。

要推荐信和找工作固然重要,但networking提供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比如我有时候跟别人聊起找工作时有可能遇到怎样的雷,应该怎样应对,别人会用一种【你到底经历过什么!?】的眼神看着我。其实我找工作非常顺利,基本什么都没经历,甚至没有被问过是否结婚。那么这些信息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当然是听人八卦听到的。甚至很多时候并不是亲密友人之间的八卦,而是开会的时候和半生不熟的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对方讲故事讲出来的。

我觉得对待networking比较好的一个态度应该是把它当做【比朋友远一点】那个程度的社交。我们大多数人交朋友的时候都并不是抱着功利念头去交的,想着朋友一定要帮我怎样怎样。但是能交上朋友的一般都是聊得来的,最后实际上也经常能互相提供很多帮助。我说networking“比朋友远一点”的意思就是可能你对是否合拍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交往之后联系也不会那么密切,最后互相帮助的程度也没有那么深,但大概意思是一样的。

我这么说的意思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觉得要求你networking的意思就是要求你强迫自己逮住不喜欢的人一顿输出,然后就会怎样怎样……合拍也是很重要的,个人风格也同样重要。找一个你听得很开心的讲座,去跟演讲者说很喜欢TA的研究,去问TA为什么会对这个课题感兴趣,这就是一种networking。

收获也是一样的。有的朋友可能会为你两肋插刀,但你其实对朋友插刀的需求也(hopefully)并没有那么高,所以大部分情况下对于友谊的收货都是一点一滴的事,比如朋友推荐一个餐馆给你之类的。Networking也是一样,大部分的收货其实就是开会的时候可以一起聊科研,聊学术圈的八卦,甚至一起吐槽某个讲座等等。但这本身就是无比珍贵的收货,也是学术圈存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