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常,惟願珍惜日常。在看完《最好不過日常》之後

壹肆說
·
·
IPFS
·
《最好不過日常》韓良憶。

這是一本散文集,以雨水(2/19)、芒種(6/6)、寒露(10/8)、小雪(11/22)四個節氣作為章節,分別代指春夏秋冬,加上最後的「知食」,組成《最好不過日常》。除了日常散文之外,每個章節最後都有一段小說的篇幅。

如何擁有日常的幸福,始於喜歡自己,並細細體會生活中的尋常事物。得要先「喜歡自己」,才有餘裕去喜歡自己的生活,不把日常過得枯燥乏味。

能夠讓自己感到幸福的日常小事有什麼?那些看似尋常,卻能讓人心頭一暖的事情,像是在冬天好好洗個熱水澡,或是一早醒來看見窗外的陽光;像是蓬鬆的棉被,或是好好吃一頓飯。

身為生活美食家和飲食旅遊作者,韓良憶所寫的日常,幾乎都與食物相關,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人只要吃飽就是幸福。

這些日常,有些在台北,有些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有時家鄉,有時他方。同樣身為台北小孩,我閱讀這些章節卻多半覺得陌生,這是韓良憶的年少記憶,在我出生前三十年的歲月。時空背景和家庭背景不同,自然而然,小時候吃過的食物、體驗過的生活也不同。

除了吃飽喝足,菜餚更是每個地方的風土和歷史,飲食從來就不只是口腹之欲而已,每個人記憶中的味道,都是一段歷史的記載。社會與文化的轉變,往往先反映在飲食,無論是選用的食材、烹煮的手法,若是將食譜仔細分析,能看見許多傳承的軌跡,在過去的各個時間點,從世界各地而來。

人們不只將外來飲食融會貫通,也有些像是蒙古烤肉、川味紅燒牛肉麵、泰式月亮蝦餅,帶著海外頭銜,卻和掛名的當地毫不相干,是台灣才有的食物。若是回溯當時,依舊有如此這般的脈絡可循。

每到節慶必吃的應景食物,不僅是傳統習俗的具象呈現,同時映照出人們集體的潛意識,內裡蘊藏著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想望。

在五個章節的尾聲,各有一段小說的篇幅。對韓良憶來說,雖然在現實中開不了館子,身為作家的好處是能將構想化於紙上,可以提筆寫幾個故事,刻畫心裡的理想食堂,寫一間「遠方小酒館」。

迎接飢餓的、疲憊的、寂寞的人,淺淺地喝一兩杯酒,慢慢地吃幾樣小菜。當美食如暖流般滑進胃裡、淌進心中,整個人從裡到外都暖和起來,至少在那一刻,生活當中種種的憂煩和不如意,都變得沒那麼難耐。

人生起碼有些事物是可以確定的,一條魚肯定是一條魚,一顆白菜也肯定是一顆白菜,食物就像生活中的定錨,是不會改變的事實。人生無常,惟願珍惜日常。

(寫於2019年)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壹肆說某年某月十四日生, 寫有意思的真實回應。 在生活的縫隙停下來思考, 用散文說故事。 祈願活著不違本心, 有餘裕對這世界溫柔。 Instagram @eses_say Threads @eses_say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在看完之後
12 篇作品

中國的形象焦慮症。在看完《紅色滲透》之後

在午夜之前
2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