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感覺
回想這幾年搬家的過程,從南到北、到東部,再搬回台中,幾度奔波,搬家,幾乎快變成一種新的習慣了。
搬家,其實是很累的一件事。不僅僅是時間空間的變動,常常需要面對的是更多捨離、不安,以及如何與新環境磨合的狀態。
經過這幾年,我終於停下來思考,搬家帶給自己的感受和意義是什麼。因為對我來說,家(具體的房子)的定義是一個完全屬於自己和同住者(伴侶或親密家人)的空間,是可以一進門就懶洋洋的、肆無忌憚的放養自己身心的地方。
所以我開始好奇自己,是在什麼時候、什麼狀況下,才開始把「房子」視為安放其心的「家」呢?那個過渡的過程會是什麼呢?
我承認我是焦慮的人,神經線又細又脆弱,雖然遇見對的房子——陽光空氣水——才願意臣服,但相識容易相處難,謀合總是另外一件事。
幾次的搬家,都是匆忙而行,往往因為跨縣市的關係,沒有後退之路,總是直接搬進去再說。和雜亂的物品家具共眠、謀合的時間往往拉得很長。至於家的感覺何時生出來的,似乎早已被追上來的生活迅速掩蓋了,很少去追問,也很難再從細密瑣碎的深窟挖掘出來。
倒是這次在台中,居然有空檔磨出餘裕了。老家就在南區,十幾分鐘的路程,讓我們可以慢慢規劃空間、整頓房子。每次整理完,累了,就鎖上門,直接回老家睡覺。
因為每天都在老家和新居之間來來回回,像是按表操課上班一樣,緩緩整理了一個月,讓我開始出現這樣的幻覺:新房子其實只是另一個狡兔三窟,只是為了擺放我們過多的傢俱傢私,我們可能不會真的住過去了⋯⋯。
心底揣想,覺得好笑,也沒有說出口。
也沒有想到是垃圾車改變了一切。那一天,我們如常在新居整理,忙得較晚,轉眼天就黑了。忽然自耳邊傳來由遠而近、轟耳熟悉的音樂聲,隨即意識到此時正是社區倒垃圾的時間。
於是加快速度把散置在陽台的搬家垃圾和紙箱拿了下去,來回走了幾趟,剛好趕上。此時四樓對門鄰居、樓上與樓下、隔壁的住戶,女人小孩和老人家,附近的人情聲息一下子都到齊了。哇,這就是我們往後會時常見到的「熟面孔」吧!
等待垃圾車到了門口,我們退到隊伍最後,使力把大型紙箱和垃圾交給環保員,說聲謝謝,這才緩步上樓。
完成這件必要的任務之後,上樓時,便意識到自己的腳步,變得輕盈歡快起來。打開門,房子裡空出舒爽的餘地,像是有了生命,吁出長長一口氣說:嗨,你好。

202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