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畫會說話]--狗竹聊教育

狗竹
·
·
IPFS
·

<孩子的畫會說話>

     在教學時,經常可以聽到孩子們在課後與父母分享自己的作品與想法。例如:「大家好,我畫的是我開心地飛上天,因為弟弟跟我說了一個笑話。」這樣的分享,在自己的教室裡是非常常見的,因為在幼兒創作課程中,這種學習回饋至關重要。

讓孩子說說自己作品的想法,並不是要訓練他們成為擅長演講的表達者,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嘗試將內心的創作意圖說出來。我們都知道,有些孩子天生較為內向,口語表達未必是他們的強項,因此他們更喜歡透過非語言的方式(如繪畫)來呈現自我。引導孩子分享作品,不是要強迫他們變得更加外向,而是希望透過表達,讓他們的想法被看見、被理解,並獲得正向的回饋與鼓勵。

讓孩子分享創作想法的重要性

美術創作是否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讓孩子願意分享作品的過程,背後需要老師投入大量的引導與心思。如果創作只是千篇一律的重複內容,那麼作品也會趨於雷同,孩子自然沒有分享的動機。因此,我們在課堂中鼓勵孩子與老師對話,談論生活經驗、想像中的故事、對世界的看法,甚至是情緒感受……這些有意義的對話,往往是創意萌芽的起點。

例如,在一次六歲孩子的繪畫課上,我們問:「如果你變成了一棵樹,你會是什麼樣的樹?」有位孩子思考許久,卻不確定該怎麼作答。於是我們換個方式引導:「你希望住在熱鬧的地方,還是安靜的地方呢?」「你喜歡有人或動物陪伴嗎?」「如果你的樹能長出神奇的果實,那會是什麼樣子?」在這樣的對話中,孩子逐漸從模糊的概念,發展出更具體的創作想法。

這種對話方式並非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據每個孩子的個性與經驗,量身打造的互動方式。不同的孩子會給出完全不同的答案——有的孩子會選擇真實存在的榕樹,因為他們剛學習過校園植物;有的孩子則想成為長滿尖刺的樹,因為他們希望與眾不同,不想和別人一樣。這些創作不僅包含了知識與技巧,更蘊含了孩子獨特的個性與內在情感。

促進創作分享的課程設計

在教學經驗中,我們發現即使課程內容相似,不同的孩子會帶來截然不同的作品與詮釋。有時候,老師一看到作品,就能回想起孩子的個性,因為創作往往是內在自我的投射。那麼,如何設計一個能夠促進孩子分享的創作課程呢?以下是幾個關鍵條件:

1. 提供足夠的創作自由,讓孩子有話可說

孩子能夠分享創作的前提是,他們擁有足夠的空間去思考與發展自己的創意。如果所有孩子都在做雷同的作品,那麼他們便沒有獨立表達的機會。因此,老師的角色不僅是教授技巧,更要透過對話、引導與觀察,幫助孩子找到個人獨特的創作方向。當孩子習慣這樣的過程,他們便能自然而然地發展出自己想表達的內容。

2. 讓孩子經歷「思考—實作—分享—回饋」的循環

創作的想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斷的思考與實踐中逐漸成形。當孩子開始創作時,他們的想法可能還不明確,但透過材料的操作、過程中的探索,他們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最後,在分享時,他們能夠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並從中整理學習經驗。這種循環式的學習方式,有助於孩子發展更成熟的創作思維。

3. 讓孩子練習用語言表達作品的感受

讓孩子在創作後說說自己的感受,不是為了訓練流利的口語表達,而是幫助他們將內在的情緒與想法轉化為語言。對於內向的孩子,即使只是簡單描述幾個詞彙,都是很棒的進步。這樣的練習能幫助孩子發展自我覺察,並讓老師與家長更理解孩子的內在世界。

4. 在分享中學習理解他人

創作分享不僅僅是個人表達的過程,更是一種學習理解他人的機會。在課堂中,孩子們會聆聽彼此的創作故事,觀察不同的觀點與風格,這樣的經驗能培養他們對多樣性的尊重與包容。對家長而言,聆聽其他孩子的分享,也能讓他們更理解兒童畫的獨特性,而不只是單純評估作品的「完成度」。

美術教育不只是技術的傳授,更是孩子自我表達與思考能力的培養。望透過自由的創作、深度的對話、循環的學習過程,以及分享的機會,幫助孩子發展獨特的創作視角與表達能力。當孩子能夠透過作品說出自己的故事,這份創作便真正成為了他們與世界溝通的橋樑。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狗竹[關於狗竹]----狗竹圖文 我是一個圖文創作者,同時也是一位美術老師 教學中與學生互動是一件美好的事 圖文創作則是我個人抒發感受的世界 因為圖文的分享,多了許多和人合作的美好經驗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一起]--狗竹圖文

[路]--狗竹圖文

[走]--狗竹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