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鬥爛價日踩廿個鐘 中港司機:我都係計時炸彈
「我在香港算是最懶,都由早上六時工作至晚上十二時。我都是個計時炸彈。」58歲的重型貨櫃車司機陳文送語調激動,他形容近月釀成一死三傷的大欖車禍只是行業的冰山一角,貨櫃車司機超時工作是等閒事。「你推辭一兩次,就很難在這行業立足。工作時間太長,你怎樣小心都會麻痺。」貨櫃車司機的收入在90年代曾是職業司機之冠,這個曾經「好吃香」的行業,如何變成今天青黃不接,甚至被形容為「路上的炸彈」?
朝六晚十二 精神不足貨車變老虎
雙手沾著貨櫃的油漬,陳文送謹慎地駕著軚盤,駛上吐露港公路。「我們一天跑三轉,拉一隻無貨的櫃平均要五小時;運送裝了貨的貨櫃則需二十小時以上,電子零件、冷凍食品、衣物等日常用品都有。」每次過關檢查、貨櫃交收可延誤3至10小時,「除了大小二便不在車上,每天至少20小時在車上度過,(車子)比老婆還要親。」他笑言。
為趕上一天的工作流程,晚飯只可以在車上解決。「買個麵包、弄個杯麵,吃完繼續做。」因長期擠身車箱,陳師傅曾患心臟病。「我2015年通過波仔,糖尿(血糖)都有些問題。食不定時,睡不定時,累積下來,我相信百分八十的中港司機都有這些毛病。」去年,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的研究亦指出職業司機的中風風險較一般人士高2.28倍。
除了長工時,駕駛體型龐大的重型貨櫃車亦十分費神。「這種車比任何車種都危險,你不夠精神,它就像老虎。」陳師傅亦曾在惠州遇過意外。「旁邊的摩托車司機突然墜車,我前車轆避過了,後車轆亦剎不住,輾斷了他的腳。」自此以後,他份外小心,「太累撐不了就會停車,泊在一旁。試過停在高速公路,被警察趕和抄牌我都要睡,再開車只會危害他人性命。」睡醒後,他又繼續上路完成交收。
行業萎縮搶生意 前線司機最受害
「說得難聽點,這行業的司機全都50多歲,為何不在家中抱孫,還要出來工作十多小時?我們退休後的強積金根本養不到自己,我也逼著繼續做。」
入行27年,陳師傅見證行業興衰。「十年前,我每天運一程貨、工作12個小時,月薪約兩萬;十年後,每天工作20小時,才有月薪兩萬。」隨著深圳市各港口開放,珠三角企業北遷,香港港口的吞吐量由1999年的全球第二跌至2017年的全球第五,陸路運輸的需求急降。「生意不夠,自然競爭大。要搶,唯一辦法是減價、拉長工時,最受害是低下階層、前線工作者。」多重外判下,陳師傅的老闆是三判,因此7-8小時的一轉車,工資亦只有港幣250至350元。
「我站出來,讓其他老闆、司機聽見也好,大家都是同一陣線,互諒互讓。第一步,是限制駕車工時。」陳師傅坦言現時鬥減價只是惡性競爭,不怕立法規管工時會令收入減少,「人,你不能當作機器使用。駕駛的車輛這麼大,十小時已經很足夠。意外發生後,受害的是無辜市民和司機的家庭。」他相信,改善工作待遇才可以吸引年輕人入行。
即使工作難辛,陳師傅仍毫無轉行的意向。「畢竟以前駕中港車令我養大兒女,對這行必然有感情。任何惡劣的環境,我都跟這行的工友共同進退。」他堅定地說。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k.news.appledaily.com on 24 Jan 2018.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