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野人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節約」的觀念

野人
·
·
老一輩經歷過困難時期的華人往往愛講節約,並認爲節約是延續自節制的傳統美德,但……

之前跟女友講起來垃圾分類的事,她問我爲什麽每次分類得那麽仔細,我説「這是節約啊」。她就開始想不明白了。

前提

古代的君子,有避奢、節制的觀念,但所謂的君子,其中一個條件是這個人是做官的和想做官的,所謂禮不下庶人,貴族之外的民是不講求四德的,節制更不是基本道德。

辯證「節約」的概念

近代中國由於資源匱乏,鼓吹節約是傳統美德。由這個時期走出來的老華人,無論在歐洲、美洲、東南亞,大多仍然保有這一觀念。

假使節約是美德,那麼節約行為本身就必然是這一美德的本質,也就是說,這一美德行為的宗旨就是節省公共資源(比如省水的目的是節約水資源),這就意味著美德行爲的宗旨不是在於降低自己為了得到資源所付出的成本(比如省水是爲了省水費)。而其一旦成為美德、即行事宗旨的一部分,應當在日常行為中同時影響到沒有收益的部分(比如垃圾分類)。

然而實際上,由於資源短缺而鼓吹的節約觀念,與垃圾分類這種再利用資源的行為,在大衆概念上完全沒有交集的意向。如果不加以解釋,多數人基本不會想到二者的聯繫。也就是說,像垃圾分類這種付出(時間、精力)成本且對自己沒有收益的事情,在中文語境下幾乎沒有「節約」的意義。

多數情況下,節約意味著一部分省錢行為不浪費行為,這兩者都是相對於自身行為對自身產生的結果而言的,而非自身行為對外部造成的結果而言(比如幫助他人)。既然如此,儘管「節約」行為不一定對自身產生最終收益,但從結果上看,這種並未產生任何幫助效益(最終目的是對外部產生正面影響)的行為完全稱不上是一種「美德」。因爲所謂美德,必然是對外部造成正面影響的行爲(甚至不打擾別人,都算一種美德)。

偏差節約觀念的根源

很多老一代華人是由於早年長期經受生存困難的影響,由錢本位的觀念建立的思想,也就是,一切利益行爲以錢作爲衡量標準的尺度。這個「錢」,不單純指利益,也不單純指鈔票,而是一個能有效兌換生存力的純粹概念

這裏的生存力,是指糧食、水電、衣服等生活基礎品。

錢本位裏的錢,不分別單純地指向利益和鈔票,是因爲他們會把這些東西留給別人,比如留給後代、捐助乞丐等等。

作爲純粹概念的錢,是他們用來兌換生存機會的,我在這裏並不想將其誇大爲他們對飢餓或缺水斷電的恐懼,至多是早年留下的慣性思維

這種錢本位的習慣性思想,造成了對生存力的認知偏差,仍然習慣地,或者說潛在地認爲,省水電、省糧食的習慣,會給他們帶來更高的生存幾率。進而對整個節約的觀念產生了偏差。

批判

這種錢本位的傳統節約觀念並沒有好壞、對錯、優劣、善惡之分,只是它在根源上是一種合理存在的生存觀念,而非美德。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