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 客廳即工廠
17 停止喝水,冷香依然瀰漫室內,不輕意碰到枝條便蔌簌落下的針葉告訴我們,是歸土的時候。
把樹上吊飾一一取下歸位盒內。玻璃球,麥桿星,小人偶,小蘋果,水晶球,水晶吊墜。每件飾品都有其故事,或他人贈予心意。
購物看到手持桿麪杖廚師太可愛 非買不可
舅媽送的蘋果小園丁
阿姨送的水晶吊 流轉折射 叫人著迷
前幾年每年必買並收集的瓷飾 瓷鈴鐘 水晶玻璃球
玻璃球,麥桿星
Made in Taiwan
自從親手蓋屋搬回公婆小鎮,每年平安夜在我們家過, 除了公婆,二位阿姨還有先生堂姊,陣容堅強。之前先生姨姑婆健在時 ( 93 高壽過世 ) 平常雖少聯系,平安夜必定出席。
畢竟, 平安夜單獨過有些寂寞。
婆婆職業婦女打理家中水療舍本就嫌擺樹麻煩,自從我們接手,樂得一股腦所有吊燈,球,擺飾給我,我們也高興接收。有些物品已小有年代,看原產地 Made in Taiwan 台灣製造。70 年代台灣經濟開始起飛, 加入全球貿易場。客廳即工廠 幼小我們在眷村跟著媽媽左鄰左舍做手工, 還記得用手組合木頭曬衣夾,剪蕾絲,那時家裡有一台織衣機。
台灣平均國民所得(人均)從1952年86美元、1964年200美元,1978年 1400美元,1981年2563美元,1985年達3000美元,一路飆升, 2021年到 32.787 美元 。
軍人家庭雖然享有"美援"而來的麵粉、油、鹽等家用品,但當台灣經濟正在起飛,不管公部門或民間的工資也跟著漲升之際,軍眷普通就僅那幾百塊薪餉作為家庭收入,可想而知,是不豐裕的。
1972年(民國61年),謝東閔成為首位臺灣人出身的臺灣省主席,在他任內最具代表性的口號 「客廳即工場」,希望家庭零細人力也投入工作,將自家客廳作為工作場所,後來被引申為「家庭即工廠」,甚至利用家裡零細空間納入代工產業延伸的生產線,成為當時社會普遍寫照。 在這組塑像中,媽媽和隔壁鄰居一起帶著子女圍坐著方桌板凳,一邊聽著電視、一邊忙著手邊的簡單手工工作,周圍地方擺放著耶誕燈、鑰匙圈、成衣的零件與半成品,多半是從工廠批發來的零工,製作成半成品後再送回工廠去,論件計酬,賺取之間微薄的手工錢,積沙成塔,以補貼家庭開銷。在石油危機、國際物價騰升的大環境下,低廉的工資、不斷擴充的勞動力,使臺灣成為新世界工廠,以代工、製程產業為主的中小企業因而興起活躍,「客廳工廠」可說是臺灣經濟奇蹟的代表性場景。
資本逐利而居,商人無國界。
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無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