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臨場健康服務到績優職場的多重戰略助您守護員工健康,打造企業競爭力 !

台灣企業正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挑戰,人才短缺與生產力下滑已成為迫切的經營課題。在這個關鍵時刻,員工健康就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法規明定,50人以上企業須實施「臨場健康服務」,透過專業的職傷預防與健康管理,不僅能有效降低職災風險,更能顯著提升員工效能與留才率。更進一步的「績優職場」認證,則以科學化的健康促進計畫,將被動的福利措施轉化為主動的員工參與。不管是彈性工時、心理健康諮詢,還是反霸凌政策,系統化的健康職場認證都能協助企業同步提升品牌形象與團隊向心力。職場健康不是額外支出,而是最具效益的戰略投資,現在就閱讀以下完整文章,為您的企業打造堅實的健康防護網,開創勞資雙贏的新局面!
臨場健康服務是什麼?
根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台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與產業轉型,勞工長期承受高工時與高壓環境。為保障勞動權益並提升競爭力,法規明定員工人數達50人以上的企業須聘請醫護人員,提供臨場健康服務,協助落實職業傷病預防、健康管理及四大職場計畫(過負荷、人因性危害、不法侵害、母性保護)。此服務不僅符合法規要求,更能降低企業風險,打造健康職場。
臨場健康服務涵蓋健檢分析、職場危害評估、健康促進等多元項目,專注於「預防」而非治療。例如:協助中高齡員工適性配工、預防肌肉骨骼疾病、降低過勞風險,甚至提供孕期女性健康保護。企業可依產業風險等級(分三類)調整服務頻率,從每月1次到每年6次不等。透過專業醫護團隊介入,企業能提升員工福祉、減少職災,同時強化生產力與留才率。立即行動,為企業與員工共築健康防護網!
績優職場是什麼?與健康職場的差別?掌握績優健康職場實踐方法
健康職場是企業永續發展的核心! 國民健康署自2007年推動《健康職場認證》,鼓勵企業打造安全、友善的工作環境,至今已有超過3萬家企業通過認證。績優職場更進一步,透過五大構面(健康意識、心理、活動、飲食、管理)提升員工健康,並由專業團隊量身定制計畫,實現「由下而上」的健康文化。企業不僅能申請認證,還能角逐多項績優獎項,如健康永續卓越獎、營養健康獎等,展現對員工健康的實質承諾。
然而,台灣職場健康促進仍面臨挑戰。 許多計畫採「由上而下」模式,缺乏員工參與,甚至加重負擔。勞安法規配套不足、補償制度分散,也削弱企業推動意願。要真正改善,需從制度面著手,例如強化勞工參與、整合跨部會資源,並修法促進勞資平等對話。績優職場的實踐需兼顧生理與心理環境、個人健康資源及社區參與,才能創造兼具效率與人文關懷的工作環境,讓企業與員工共贏!
職場健康促進對企業好處多,全面了解認證申請流程及幫助!
職場健康已成為現代企業不可忽視的議題,它不僅關乎員工的身心狀態,更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力與競爭力,從提供健康檢查、心理諮詢到優化工作環境,完整的健康促進計畫能降低員工壓力、減少病假率,並提升團隊向心力。此外,企業還能透過申請「健康職場認證」或「績優職場認證」,系統化落實健康措施,同時提升品牌形象與人才吸引力。
推動職場健康需從領導層支持開始,結合資源整合、員工需求評估及年度計畫執行,並透過教育宣導與成效評估持續優化,例如,彈性工時、運動補助或反霸凌政策等具體做法,能有效改善員工福祉。長期而言,健康的職場環境不僅降低人力成本,更能創造永續經營的優勢。想進一步了解如何實踐?立即點選文章連結,了解認證申請流程與衛福部建議的8大方法,為企業打造更友善的工作文化!
遇到職場不法侵害怎麼辦?構成要件、處理流程一次看!
職場不法侵害泛指勞工在工作時遭受肢體、言語或精神上的不當對待,例如暴力、霸凌、性騷擾或歧視等行為。根據《職業安全衛生法》,雇主有責任預防此類侵害,並確保職場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最新指引將保障範圍擴及「非正式僱員」,如承攬商或外包人員,但臨場服務的顧問醫護因屬承攬關係,是否適用仍存爭議。這類醫護人員在提供服務時,常面臨職安人員或主管的不當對待,卻因身份特殊而難以獲得同等保護。
若遭遇不法侵害,建議蒐集證據(如錄音、紀錄)並透過內部申訴管道處理;必要時可向勞工局提出行政申訴或採取法律行動。對於承攬醫護或承包商,除向加害者所屬事業單位求償外,亦可依《職安法》要求連帶賠償。雇主應積極落實危害評估、建立通報機制,並提供教育訓練,以避免觸法(罰鍰3萬至30萬元)並維護職場和諧,最終目標是透過預防與妥善處理,打造零侵害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