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位改變歷史的取樣先鋒 - 上》|DigiLog 聲響實驗室

自從 1950 年代開始,Sampling 取樣 - 這個音樂的製作技巧改變了音樂未來的樣貌,不僅塑造出 Hip-Hop 音樂的形狀,後來更啟發了各種類型的流行音樂,甚至永遠的影響了音樂製作者的工作模式。
簡單來說,取樣就是將一段音樂或是一段音訊中的一小部分切割出來之後,並用這個切割出來的片段當作新的樂器,來做新的創作。
但這個技巧到底是從何而來?又是哪位大師將這項技術發展,並帶到全世界的音樂市場中呢?
這篇文章將帶大家認識這些改變歷史的取樣大師們。

► Pierre Schaeffer(1910 - 1995)
Pierre Schaeffer 可以說是取樣的始祖。他是來自法國的作曲家、工程師,但最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ete)的先鋒人物。有別於以抽象的符號來向音樂演奏者傳達訊息的傳統音樂;具象音樂則是將聲音錄製,然後直接在聲音上進行創作。
Schaeffer 利用磁帶回放、切割的技巧,拼貼這些取樣來製造聲響。最經典的範例是,他與長期的夥伴 Pierre Henry 合作的歌劇 Orfée 53,利用操控磁帶完成這革命性的實驗作品。
Schaeffer 於 1968 到 1980 年期間,在巴黎高等音樂舞蹈學院教導電子音樂作曲,在他眾多的學生當中最為人知的就是電子音樂大師 Jean-Michel Jarre。

► 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 - 2007)
來自德國的作曲家 Karlheinz Stockhausen ,將電子音樂做出開創性的實驗,因此被認為是 20 世紀最重要也最有遠見的作曲家。
Stockhausen 是第一個使用取樣技巧來模擬真實的聲音的人,他實驗用複雜的電動機械以製作真實的聲響,並將這些聲響操控調變,做 looping 或是取樣處理。
隨著 micro-composition 演進,Stockhausen 製造多層次的聲音質地並將他們以複音的方式播放。以下這張 Gesang der Jünglinge ,或許是他對於探索聲音與建構電聲音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Steve Reich(1936 - 現在)
Steve Reich 透過磁帶 looping 、相位的變化與取樣探索音樂的新概念。
他的作品影響後來的一眾極簡音樂作曲家包括 Terry Reily、Jon Hassell 等人,Reich 第一個重要的作品是 1965 年的「It’s Gonna Rain」,一首利用磁帶所完成的極簡作品,將五旬節運動中的傳道者演說做片段的取樣,接著用磁帶 looping 後,逐漸的改變聲音的相位。
一年後,類似的技巧產生了 13 分鐘的「Come Out」。這個作品讓音樂雜誌 Rolling Stone Magazine 給予 Reich「取樣之父」的封號。而後 Brian Eno 受其作品影響,風格將極簡主義轉向,創造出環境音樂(Ambient)的新風格。

John Cage(1912 - 1992)
來自美國的 John Cage 用非典型的方法演奏樂器,並將隨機的概念納入音樂作曲當中,被認為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
他也是第一位將取樣放置於自己的作品當中,在取樣為基礎的音樂普及之前的十年,他就已經開拼貼各種取樣來創作音樂。
作為取樣概念的先驅,他最有名的作品包括 Imaginary Landscapes 系列與 Credo in US(1942),後者以聲音取樣其他的作品,包括電台節目的片段或是留聲機的紀錄。

The Beatles(1960 - 1970)
The Beatles 的影響絕不止於他們是最偉大的樂團之一。六零年代時,在George Martin 與 Geoff Emerick 協助之下,發展出許多超越當時的錄音技術,包括取樣用於錄音的技術與 ADT(Artificial Double Tracking)。
The Beatles 第一次使用取樣放自歌曲中是在 1966 的「Yellow Submarine」單曲中。他們剪輯了 Sousa 的進行曲,轉換為磁帶後將他們切為片段,重新編排並加至他們的音樂中。
在「I Am the Walrus」可以聽見更明顯的取樣運用,將 BBC 上播放的李爾王節目進行取樣,並混合到音樂中。除此之外還取樣了 Chuck Berry 的歌詞與「I’m Talking About You」Bass 旋律,在 1963 年的「 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歌曲中。

Pink Floyd(1965 - 1995, 2005, 2012 - 2014)
前衛傳奇樂團 Pink Floyd 在最經典的專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發行之後,「Money」一曲成為了流行音樂中最有名的取樣之一。
當時他們使用最新型的 16 軌錄音機錄音以使他們更方便疊合聲音,但在沒有數位剪貼的 1973 年,他們要使用取樣只能利用磁帶並用刮鬍刀片去做切割及剪貼。
貝斯手 Roger Waters 當時利用撕紙、將錢幣丟擲至碗裡等方式,創造這代表性的金錢聲響,將這些 loop 貫穿整首歌,成為一代經典。

DJ Kool Herc(1955 - 現在)
雖然取樣這個技術是起緣於 Hip-Hop 音樂之前,但這個曲風卻把取樣帶到了全新的高度。原因是因為 Hip-Hop 音樂發展出了「Break」這個手法,透過剪輯音樂純器樂的片段,來強調「節奏」的部分。
Breakbeat 的發明可以歸功於 DJ Clive Campbell aka DJ Kool Herc,在他的 DJ set 中,於兩個唱盤上播放同一張唱片的 Breakdown 節奏片段,並利用刷碟的技巧來製造連續性的節奏,使之成為舞客們可以隨之起舞、歌手可以跟著他饒舌的節拍。
Herc 經典的技巧 「Merry-go-round」,從一個 Break 非常流暢的轉換到另一個 Break ,中間卻不會有過渡、鬆散的狀態;也因為 Herc 此項技巧,隨後 Hip-Hop 發展出以取樣為基底的節奏製作。

Grandmaster Flash(1958 - 現在)
當時,很多 Hip-Hop 藝人利用 Kool DJ Herc 的 Breakbeat 技巧,皆造成非常好的反應及影響,尤其是 Grandmaster Flash。當時他突破 Herc 刷碟技巧,發展出黑膠的新面貌。
直到 80 年代,Grandmaster Flash 利用 Break 取樣來製作饒舌專輯。1981 年他發行 The Adventures of Grandmaster Flash on the Wheels of Steel ,是史上第一張利用超過兩個唱盤與混音器當作樂器,將十首不同的歌串聯成一首新的曲子。
當時許多 DJ 都深受他的影響,Grandmaster Flash 也確實在取樣與唱盤的歷史上擁有重要的地位。

Yellow Magic Orchestra(1977 - 84, 1992 - 93, 2002 - 04, 2007 - 現在)
1981 年,日本電子三人組合 Yellow Magic Orchestra 發行第五張錄音室專輯「Technodelic」,這張專輯的一大特色就是大量利用了數位取樣。
專輯中大部分的取樣是利用 Toshiba-EMI's LMD-649 數位 PCM 取樣機所做的,第一台脈衝編碼調變取樣機,由工程師 Kenji Murata 為 YMO 量身打造。
說到 YMO,這個團體是 Synth-pop 運動的先鋒人物,他們於 1978 年發行的首張專輯,就以取樣電動遊戲聲響的歌曲 Computer Game 聞名。這張單曲在美國就有超過 400,000 張的銷售量,隨後也被 Afrika Bambaataa 與 House 音樂先鋒 Carl Craig 和 Mantronix 進行取樣。
此篇為 20 位改變歷史的取樣先鋒 - 上篇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繼續介紹進入 90 年代後以及在當代將取樣發揚光大的音樂人及藝術家們。
關於我們 —
我們是 DigiLog 聲響實驗室,專注於電腦音樂、合成器、聲音技術及數位音樂等相關領域,無論是數位音樂或是類比合成器,DigiLog 期待讓每個人都能發掘聲音的不同面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