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書寫地方D6:北京西三環
我生命中的靈感之城在哪裡?我不知道。什麼樣的靈感,是錯過了,是沒認出來,還是沒有遇到,這些問題讓我思考了很久。
給我帶來衝擊的城市倒是不少。小時候媽媽帶我去上海,具象了語文課學的成語「人山人海」。而且,和家鄉小城居民千篇一律的外表相比,上海人穿著時髦,街上五顏六色,沒有重樣的。在那個年代,家鄉小城如果一家服裝店開始賣喇叭褲,過不了幾天,滿街就都是穿喇叭褲的人了。
再後來,去了北京,更感到小城的生活和北京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雖然父母大小就鼓勵我出國,但是北京是真正打開我出國之路的地方。
北京城,我最熟悉的是西三環。不過最近幾年回北京,四環、五環的開發已經讓我找不到記憶中的三環了。公主墳把西三環分成兩半,北面是學院區,書卷氣濃。衝擊到我的是海淀圖書城、風入松書店和中關村遊走舊書攤和賣碟女。海淀圖書城裏真的有太多書店,雖然大部分瀰漫著商業味濃重的暢銷書和教輔材料,但是也不乏可以挖到寶藏的地方。
印象最深的是北大邊上的風入松書店,步入店堂便成了人在書中遊了,平生第一次看到買書可以像逛超市一樣,拖著購物籃,見到喜歡的就往籃子裡扔,我震驚了。就是現在,除了大學開學季,也很難看到有那樣買書的情境了。
走出書店,還有隨地擺攤的賣舊書的商販。那時候大學生流行讀「毛選」,我就是在北大南門的舊書攤上買了一套簡裝本,可惜後來一頁也沒翻過。
中關村那時有個「怪物」:新東方。那時的新東方還沒有蓋自己的大樓,而是租用某個犄角旮旯的辦公室做輔導報名和教學管理。上過一期新東方的GRE班,學費好像是900多還是1000多,反正對我一個窮學生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換踹著現金,順著小巷子摸上一層狹窄樓梯,來到新東方的辦公室。簡陋的報名處已經擠滿了報名的學生,大家舉著大把大把的鈔票,搶徐小平、宋浩等名師的班級,一個班能有上千人。我被北京的出國產業、信眾般的求學人又把我驚呆了。
後來,我終究隨著留學大軍一起離開了北京。再回訪北京、西三環,卻沒有去過海淀圖書城和新東方了,風入松好像也不在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