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配偶外遇的五個共通性-1】
「鼻子說」的前面三篇長文:「從婚姻談起」、「性是一種本能」、「到外遇這件事」,先了解並鬆動對婚姻、性、外遇的既定概念,今天終於要慢慢進入正題了,來談談經歷配偶外遇的經驗共通性,看看她們發生了什麼事。
〖 1、補償作用的心靈能量 〗
研究中有三位受訪者,以下用匿名A、B、C代表。探索經驗外遇的前行,回顧追溯原生家庭的狀態:
A因為家人有身心的狀況,讓她成年後期待找一個可以讓她正常過日子的對象,在她的心目中「正常」是很重要的條件;
B則是因為小時候父母因為忙碌從未參加過她的學校活動,且童年常常目睹媽媽跟祖母的婆媳衝突,因此決心成為沒有婆媳問題的賢妻良母;
C因為父母都一視同仁的教育,長大成年後遇到一個將她捧在掌心、會營造特殊感的對象就難以自拔。
Murray Stein(2013)指出,發動個體化的機制是無意識的補償作用(compensation),從人的發展階段來看,人的後半生發展可以是前半生的補償,是那些之前沒有實現的潛能或未盡事宜所發動的心靈能量,自然驅策你往曾經匱乏的、缺陷的、不足的部分去經歷,透過無意識對自我的補償作用,提供整合完整的機會。三位受訪者在走入婚姻時都帶有補償作用的心靈驅力,期待建立一個新的家庭來填補原生家庭不足之缺憾。
.
看到這裡,邀請你回顧自己的原生家庭,思考一下自己選擇伴侶的條件是什麼?你對婚姻的期待是什麼?這些是否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你的後半生有什麼補償作用的能量運作呢?自己的匱乏與坑洞是什麼?
其實婚姻雙方可能都是受到補償作用的運作而互相吸引,換言之就是兩個有坑洞的人,像拼圖一樣企圖拼在一起,你填我的洞,我補你的缺,可以拼的密合就相安無事,如果有一天發現對方無法填補自己的坑洞,就企圖想要改變對方以滿足自己,(伴侶之間很常出現想要改變對方的念頭與行為),如果最終發現改變不了對方,這段關係就會岌岌可危。
問題是,自己的坑洞為什麼要別人來填?自己又有什麼能力填別人的洞?補償驅力讓我們往洞裡去,有機會看見自己的不足與匱乏處,是為了提供我們整合的機會,當每個人都有能力轉身覺察自己內在的匱乏與需求,透過學習與修煉進行自我整合,讓婚姻不再是兩片拼圖的相聚,而是兩個完整個體的相遇,那是多美的一件事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