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遊記|認識峇峇娘惹文化之旅(下篇)

Mun Is Writing
·
·
IPFS
·
其中有稱為「KanCheng」的蓋盅,據說舊時會在新婚的前一晚,把烹煮好的湯圓,盛裝於盅內,與其他親友們共享

鞋子脫下置放在旁,跟隨導覽女士的步伐,緩緩踏上通往宅內二樓的樓梯,木製梯踏發出極微的嘎嘎聲響,扶著紋路觸感的木質扶手直上,轉眼二樓廊道便映入眼簾。

二樓廊道處
  • 琉璃與瓷器器皿展示

    曾經歷二戰,以往的琉璃工藝品多已不知所向,目前館內所陳列的展示品係屬現今這座大宅擁有者自身的珍藏。

    瓷器器皿,各樣瓷製的碗盤杯碟等被整齊地排放在櫥櫃內,聽導覽女士敘述,娘惹喜歡使用瓷器器皿,其中有稱為「KanCheng」的蓋盅,據說舊時會在新婚的前一晚,把烹煮好的湯圓,盛裝於盅內,與其他親友們共享。「KanCheng」一詞源於閩南語,係"感情"之意,以帶有"感情"的蓋盅盛裝湯圓,並與他人分享,許就是意味著那常耳聞的”一人一半,感情不散"之寓意吧
展示琉璃工藝品的廳室
櫥櫃內的琉璃工藝品
展示瓷器器皿的廳室
  • 傳統東方與現代西式新婚房

    距今一個世紀以前的傳統新婚房內,有著稱為「帶路雞」的民俗,在房內放進裝有公雞與母雞一對的籠子,據說於新婚隔日,把籠子打開,看率先跑出來的是哪隻性別,即象徵著新娘於日後懷有第一胎時,胎兒的性別。

    1930至50年代,新婚房內佈置彰顯出較為西式的「Modern style」設計,雖整體因少了傳統的習俗儀式而顯得簡約,但用色感覺仍偏東方色彩,多沿用紅、粉等喜慶(亮色系)色樣為主色。同時房內也陳列出當時所穿的傳統服飾-可巴雅(Kebaya),布料可選以絲綢、棉布或其他材質製,常繡以各樣花卉圖案作為裝飾。
傳動東方新婚房佈置
現代西式新婚房佈置
  • 閨房與刺(珠)繡

    少女娘惹,不管是否喜歡或感興趣,都必須習得「刺(珠)繡」這一手藝,因這是代表其自身的一份「履歷」,日後談婚論嫁時,有需先把作品提交給未來夫家過目之說。

    在那尚未有塑膠的年代,刺(珠)繡用的珠子,皆為玻璃材質,如穿於腳上的袖珍鞋,故於館內所展示的作品,稍加留意,在燈光照射下,會發現其正反射地閃爍著。
閨房內佈置
刺(珠)繡作品
刺(珠)繡作品
放大後細看,可見玻璃珠子繡於其上
袖珍鞋陳列
  • 中藥鋪與廚房

    以往大戶人家住處皆設有自家中藥鋪,概念也許與如今現代家庭裡大都會備著一些大眾藥物,以備不時之需相似,但舊時的規模想必是大得多,幾乎是把整所店面納入宅內,確實滿酷的。

    廚房內則盡是當時所用的各種鍋碗瓢盆,盛盤用器皿,糕點製作模具等整齊劃一地放置在木架上,廚櫃裡,非常有年代感;最引人的,自覺是導覽特別介紹的,那自英國進口的飲用水過濾器,原來當時已走在這麼的前頭。
宅內中藥鋪
宅內廚房區域
當時的飲水過濾器
廚櫃內的器皿

同場加映:

  • 乍看是櫥櫃,但實為音樂盒,完全出乎意料的外觀,且只能播放一首歌曲。
音樂盒
  • 如沒聽錯,這張椅子貌似名為「鴛鴦椅」,造型設計獨特,椅邊扶手(S形狀處)鑲有「Mother of Pearl」作點綴,如遇陽光照耀,可見反映的光彩。
「鴛鴦椅」
  • 下方所示的小型器皿,據傳言是大戶人家小少爺的兒時玩具,感覺類似於現小孩扮家家酒用的廚房玩具組,果然是「金湯匙」啊。
金銀器皿

中國沿海移民(男性)與當地原民(女性)通婚後的後裔,催生了獨特的「峇峇娘惹文化」,雖具有多元文化融合後的豐富色彩,卻亦有著對自身身份認同的惆悵;而如同世界各國各地在各自文化上皆會面臨的難題,如何於現今社會將之傳承與保留,峇峇娘惹文化同樣需要面對

以往對「峇峇娘惹」只有很粗淺的認識,如有列舉出對這獨特文化的直覺想法,我猜應該在說出「娘惹糕」後已是極限;然經由此番花些時間造訪這座「檳城娘惹博物館」,雖短短半日不到,卻已獲益不少。

其實館內尚有許多值得細細品味之處,建築的特色與工法、格局設計與規劃、裝修材質的選用與講究、木雕或石刻的工藝等種種,本篇雖分上下兩篇,但根本談不上完整,亦無法以文字體驗出身在其中的感受,與這文化的底蘊,僅依導覽女士所言,參雜個人想像,轉換為文字記錄,憑著印象整理後分享,如有機會/感興趣,歡迎實地走訪。

一樓走廊一隅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Mun Is WritingMun Is Writing • 生活事 #品食嚐鮮 #行走發現 #旅行探索 #觀影觀劇 #閱書讀文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夏旅•東京隨記

2023 馬特市年度問卷_體驗的一年

那場「改變我人生的旅行」座談會 • 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