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Tony Cha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又)七日書 06 | 人在塔林

Tony Chan
·
·
無重點雜談

塔林(Tallinn)是愛沙尼亞首都,人口大約五十萬,跟其他城市、小鎮相比,這裏以愛沙尼亞文及俄文為母語的人口數量相當平均。

這幾個月跟兩位這邊的香港人合作建了個 MTÜ 實體,創立一個叫 Hongkongi Maja (暫譯愛沙尼亞港人協會)的民間團體,希望有助維繫這邊香港人社群,同時讓香港人認識愛沙尼亞、讓愛沙尼亞人認識香港。自覺已經常常在協會的官方渠道(FB / IG @hongkongi.maja;www.hongkongimaja.ee...)吹奏愛沙尼亞的客觀條件(「吹奏」為香港近代潮語,意即吹捧),不必再硬銷。

作為在這裏重新出發的香港人,這半年來做過的事,早前又已在幫大學宣傳國際生本科課程時(www.tlu.ee/en/ht/med...)逐點列出,在此不贅。

剩下來的,就只有些無處安放的靈感。

在塔林隨便找一幅壁畫都有座塔。

「塔林」這個譯名真的是神來之筆,既是 Tallinn 的音譯(雖然廣東話發音好像比較接近「他蓮」),亦是意譯,用來形容老城區林立的中世紀塔樓亦很貼切。

不是這種塔啦。

利申不是語言學家,但是以門外漢的角度觀察到,直接用愛沙尼亞文的音韻邏輯來拼寫廣東話,在愛沙尼亞的語境下可能比起基於印歐語系的羅馬拼音方案更加合理。跟同學介紹「香港」怎麼講,比起英國人取的 Hong Kong,愛沙尼亞人看到「hööng goong」就能自然地發出正統粵拼「hoeng1 gong2」想表達的聲音。

又拿「於」作例子。英文的 u 對應的 IPA 發音,視乎前後的輔音或響音配搭,起碼有 ʊ u ʌ ɜ 四個可能性,更不用說有時候寫了又不發音的情況。如果沒有刻意學過粵拼,英文母語者看到「jyu1」,大概不肯定到底要發甚麼音。

相較之下,愛沙尼亞文的好處是,學過一兩課基礎的人看到拼法就一定知道怎麼讀(「j」就只有一個讀法,像英文的 y),頂多初學者的口音可能本地人聽起來有點奇怪。用愛沙尼亞文的邏輯唸「jü」,聽起來跟廣東話的「於」就沒兩樣。

當然,愛沙尼亞文還是沒有聲調,廣東話的六聲九韻(「如」「於」「雨」「遇」)仍然要由頭教起,但是起碼讓愛沙尼亞人拿着拼音歌詞直接玩「估歌仔」,還是遊刃有餘。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