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心得]有精神—失序人生試驗場&精神病人的房間
前言
此文是集合2020年7月份空總的有精神-失序人生試驗場及10月份伊甸活泉之家在剝皮寮歷史街區精神病人的房間兩次展覽觀展心得進行合併書寫。
空總:有精神—失序人生試驗場
「有精神-失序人生試驗場」是由台北故宮、慈芳關懷中心、空總C-Lab三方共同合作,對社會倡議精神病去污名化的展覽,故宮嘗試運用展示的影響力,成為社會倡議及多元對話的平台。
展覽從明代的才子徐渭的作品和生平切入,展示精神障礙者的創作,讓大眾和他們可以互相溝通了解,認知到患者面臨的生命課題、各種需求(如:工作、結婚、交際、性愛等),希望社會大眾用更多同理心支持與接納。
展覽以明代畫家徐渭 (1521-1593) 的藝術才華和瘋狂人生為序曲,用故宮文物為媒介,回到人的價值,邀請當代藝術家與慈芳夥伴一起用創作回應存在於社會的偏見、歧視與汙名。
本展區是由故宮邀請當代藝術家呂易倫、張惠笙、王永安、張紋瑄與慈芳會員們合作,分別透過影像、聲音、行為表演、以及文本等裝置計畫,對「精神疾病的去污名化」拋出觀察與提問。
創作構想由藝術家提出,作品的完整與豐富,取決於共創者們的投入及過程中參與者的合作關係,並意識到過程中為彼此留下逐步實踐的「自我認識」。
每個人或許都曾有過失序的時刻,來聽聽古今藝術家們如何用創作敘說自己的故事,讓失序不再走向悲傷和絕望,通往更有精神的未來!
空總講座:社會倡議的博物館─議題與實踐
此為對博物館展覽的族群平權和轉型正義議題有興趣,臨時起意去聽的講座。
光從聽眾提問根本沒搞懂思覺失調只是精神病名其中之一,就知道社會對這個族群多麼陌生…所謂的正常與不正常,並沒有明顯界限,精神障礙者被污名、被邊緣化、被漠視、被排斥也是日常,現代社會中隱性的精神或心理病其實到處都是,常見者諸如強迫症、自閉症、恐慌症、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等,很多時候病友雖身在病痛磨難苦楚中,但他們也能展現個人天賦才華,貢獻社會。
講者分享參考了英國對精神病醫療的不人道歷史、澳洲與加拿大對原住民文化的隔離與同化政策會不同展現,但策展方都非常注重倫理方面,有許多演出、口述都是改由演員傳達,甚至只使用百餘年前已獲得同意解密的文本呈現,在展覽尾聲表達國家社會對錯誤政策帶來的悲劇深刻的歉意和省思,也提供相關法律、心理、社福資源等關係連結讓有需求者自在取得,展覽的主要宗旨是究竟為了患者或民眾,要站穩立場,優先序定好,是最重要的課題。
剝皮寮歷史街區:伊甸活泉之家—精神病人的房間
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也是精神病患者支持社福單位,此次「精神病人的房間」的展覽在艋舺剝皮寮歷史街區僅有四天展期,在網路上得到很多的討論與關注。展覽主旨說,社會常希望精神病人要「走出」房間,走向人群,走進社會,找到一份工作自立生活;但在許多時候,人們卻希望精神病人乖乖回去精神病院,待自己的房間不要出來,我們才能安心、安全的在這個社會好好生活。會不會精神病人的房間,根本沒有可以走出來的門?(發人深省)
在進入展區的第一個步驟,觀眾必須在身上蓋上標籤,感受病友揹負標籤而活的感受,雖然對民眾來說蓋印會消失,但對精神病人卻是長期、甚至終身無法擺脫的枷鎖與既有印象。
首先第一展區「看不見的圍籬」是布置傳達社會對常因片面的報導或輿論,草率地為精神障礙者貼上標籤,及造成重大案件致使社會對全體精神病人造成強烈負面看法與輿論,造成在無形中築起一道圍籬;之後引導民眾進入精神病人的世界,包括患者對自我的理解、對社會觀點的想法等,接著是「以生存為名的房間」展出四間充滿個性主張的精神病人的房間陳設,講述四個他人難以理解的生活方式、妄想症狀、自傷及屯物等,房間傳達出主人的未來夢想、安全歸屬、對愛的企求等,感受他們的生存痕跡。
在「門縫裡的風景」展場,由8名精障會員以文字及圖畫,陳述心底真實的聲音;
最後「找不到回家的路」呈現精神病患者各種在生活裡會面臨的困境,包括偏見、求職、就醫探視權、等各種難題,希望有一天社會不再排斥精神病人,每個人都能自在生活。
此次的展覽獲得許多討論反響,希望因此推動法案、支持措施等儘早施行,對精神病友伸出友善的手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才是預防精神病患被長期漠視致使成為嚴重社會案件發生的正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