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隱形殺手』入侵你的餐桌!揭秘日常飲食中的甲醛陷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各種食品,但有些看似無害的食物,卻可能隱藏著致癌的風險。國際癌症研究署早已將「甲醛」列為一級致癌物,過去曾有不肖業者為了延長食品保存期限,將甲醛添加於食品中,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無毒教母譚敦慈特別提醒大家,當發現蘿蔔乾、豆腐、豆芽菜或腐竹等食材呈現不自然的白色,且長時間不變質,就要提高警覺,這些食材很可能含有甲醛的複合物質——吊白塊。

回顧過往,台灣曾發生多起甲醛相關的食品安全事件,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彰化衛生局在抽驗潤餅皮時,發現部分產品含有甲醛。更令人震驚的是,業者竟聲稱「爸爸那個時代就開始用」,顯示出長期以來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可能已攝入大量甲醛。甲醛作為一種禁止添加於食品中的物質,其危害性不容忽視。譚敦慈指出,過去也曾發現有些水果外觀異常鮮豔,長時間不腐壞,經檢驗後發現含有吊白塊。
吊白塊是一種可溶於水的物質,因此譚敦慈建議,在烹煮食材前,可以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或者直接用熱水燙過,烹調時也應避免使用湯汁,以減少殘留在食物中的甲醛含量。食品藥物管理署解釋,吊白塊是甲醛次硫酸氫鈉的俗稱,是甲醛與亞硫酸氫鈉的化合物,雖然具有防腐和漂白的作用,但對人體健康有害,因此被禁止使用於食品中。食藥署指出,使用吊白塊後,食品中會殘留甲醛和亞硫酸鹽,長期食用可能引起腸胃不適、噁心、嘔吐,並刺激呼吸道和眼結膜,引發過敏和氣喘等症狀。
彰化縣衛生局的衛教資訊也強調,長期接觸低劑量甲醛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和促癌作用。文獻指出,大量甲醛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嗅覺異常、刺激、過敏、肺功能、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異常等方面。當室內空氣中甲醛濃度達到每立方米0.06~0.07毫克時,兒童就可能出現輕微氣喘;當濃度達到0.5毫克時,會刺激眼睛,引起流淚;濃度更高時,可能引起噁心嘔吐、咳嗽胸悶、氣喘甚至肺水腫。
長期接觸低劑量甲醛的危害更大,可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鼻咽癌、結腸癌、腦癌、月經紊亂、細胞核基因突變、妊娠綜合症、新生兒染色體異常、白血病,以及青少年記憶力和智力下降。在所有接觸者中,兒童、孕婦和老年人對甲醛尤其敏感,因此危害也更大。
除了食品中的甲醛,裝潢材料中的甲醛也是一大隱憂。新裝潢的房屋或使用含有甲醛的家具,都可能釋放出有害氣體,對居住者的健康造成威脅。因此,在裝潢過程中,選擇低甲醛或無甲醛的材料至關重要。完成裝潢後,進行徹底的裝潢後細清是必要的步驟,這不僅能清除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灰塵和碎屑,還能有效降低室內甲醛濃度。
裝潢清潔價格會因房屋大小、裝潢複雜程度和清潔範圍而有所不同。為了確保居住環境的健康安全,選擇專業的清潔公司進行裝潢後細清是值得的投資。這些專業公司通常具備專業的清潔設備和技術,能夠徹底清除室內甲醛和其他有害物質,為您和您的家人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在選擇裝潢材料時,應優先考慮環保、無毒的產品,並在裝潢後進行充分的通風和清潔,以確保居住環境的健康安全。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