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第五天|日常
回望日常,那些屬於自己的時光,其實從未稀缺——它們如微光般潛藏在日子的縫隙裡,有時完整,有時零碎。
清晨六點,火車通勤的五十分鐘車程曾是我靈感活躍的時段。我會在車上用手機寫短篇、讀幾頁小說,或在手機上完成遊戲的每日任務。近來,這段時間變成我補眠的片刻。閉上眼睛時,腦海卻未曾閒著——我會構思一日的安排,盤點投資策略,也會默默列出生活中應該完成的瑣事。這些不語的思考,開啟了尚未開始的一天。
早上七點到九點,是我刻意為自己保留的「私人時光」。比辦公室的打卡時刻早到一小時,讓我得以在寧靜的台北,穿過公園或廣場慢跑。跑完一身汗,去體育館洗個澡,再回到辦公桌前吃早餐,那是一種簡單卻踏實的幸福。若天氣不佳或身體略有不適,這段時間便轉化為辦公桌上的獨處時光:看片、寫文、閱讀新買的書,都是療癒自己的方式。
到了午間十一點到兩點,我會外出散步,只要天氣允許。陽光灑在身上,走過街角,那是一種無需對話的輕鬆。有時我選擇坐下內用午餐,再悠哉地逛逛百貨,或是找間夾娃娃機店過過癮。偶而也參加城市裡某個突如其來的小活動;偶而則買好便當,回辦公室邊吃邊上網,看看世界正發生什麼。
傍晚五點十分左右,我搭上回家的列車。若運氣好能有座位,就閉目休息,替夜晚儲備一點精神;若無位子,則拿出手機看收盤行情,翻翻漫畫,或簡單玩玩遊戲,讓過渡的時間變得有些內容。
晚上七點至就寢前,是我完全自由的時光。有時舉起壺鈴邊聽音樂,有時放空上網,漫無目的地閒逛虛擬世界;偶而失眠,便挑戰一些平日讀不下去的書;偶而也檢視收藏,或經營網拍,替日常添上些興趣與成就感。
週末的話,時間更是由自己完全掌握。無論是在大賣場漫步超過三小時,還是在公園靜靜散步,都沒有特定目的,只為讓身體動起來,讓思緒像風一樣自由飄蕩。想些不著邊際的問題,或單純什麼都不想,也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我不刻意為自己安排嚴謹的日程,反倒是一種習慣,偶而也會隨心調整節奏。這世界總愛以「忙碌」來證明存在,而我則試圖用「閒適」來衡量餘裕。在這種空白裡,我才能做真正想做的事,才能回望過往、凝視未來,或思索那些無解卻動人的哲學問題。開玩笑地說,就算是巴菲特,也買不回青春與時間。而我,能用這些時光為自己而活,或許才是我此生最明智的一項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