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集】《混沌少年時》:那些被扭曲的男孩們

導演:菲利普·巴蘭提尼
編劇:傑克·索恩、史蒂芬·葛拉翰
演員:史蒂芬·葛拉翰、艾琳·多爾蒂、歐文·庫柏
攝影:馬修·路易斯
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近日受到社群媒體廣泛討論,除了讓人驚艷的「一鏡到底」、超神演技的演員歐文庫珀之外,影集背後反映的有毒男子氣概、青少年網路次文化等,同樣是大家的討論焦點,而在觀畢多時之後,我也終於理出自己的思緒,對影集帶來的震撼有更多思考。
《混沌少年時》講述男孩傑米(歐文·庫柏 飾),因為被指控謀殺女同學,遭到警方逮捕偵訊,而隨著調查的深入,眾人開始發現,這起殺人案的背後,其實藏著諸多青少年之間的「秘密」,而傑米的父親艾迪(史蒂芬·葛拉翰 飾),也同樣在努力尋找真相,試圖了解自己的兒子。
(以下有雷,請斟酌閱讀。)

本劇一共四集,分別從四個時間點、四個觀點,解構整起謀殺案的發生因果,然而因果關係不是簡單的「因為...所以...」,而是錯綜複雜,不單指涉一起衝突的文化脈絡,它反映現代男性的挫敗,更彰顯社會對於「陽剛特質」的扭曲。
青少年傑米是一個13歲男孩,他靦腆、聰明,擅長繪畫,跟家人的感情也很不錯,是一個才華洋溢的男孩,但是社會對於男性的期待標準,卻一次又一次壓在他的身上。
第一次,是父親帶他去踢足球。傑米喜歡畫畫,也擅長畫畫,但是社會期待的男性,是一個外放、有活力的形象,於是父親期待他成為一個「像男人」的男孩,免得會被別人看不起,可是傑米不擅長運動,所以父親會在他表現不好的時候,別過頭。
第二次,是傑米進入校園接觸異性。傑米身材比較瘦小,皮膚白淨、臉上有著雀斑,但是社會期待的男性,是一個強壯、高大的形象,於是同儕貶低他「不像男人」,說他「非自願單身」,其中包括異性同學,所以當女同學凱蒂帶頭嘲笑他的時候,傑米無能為力。

第三次,是網紅安德魯泰特的「有毒男子氣概」。傑米遭遇前兩次壓迫之後,他無法從父親身上得到認可,也無法從異性身上得到安慰,於是他只能轉向能夠明確說出「該怎麼做」、「做完有什麼好處」的男性範本。
然而,沒有人曾經向傑米說明,男性的外放、有活力、高大、強壯,不等於貶低女性、操控女性,甚至使用暴力。這些行為,確實能讓傑米感受到力量,但是這樣的力量,卻是以攻擊為導向,以控制為目的。
於是,社會陷入一種「互相怪罪的螺旋」。有人說父母不夠盡責,有人說學校不夠周全,有人說同儕不夠溫柔,有人說社會不夠包容。但是,誰能真的做好這一切?真的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憑一己之力,改變社會對「陽剛特質」的扭曲嗎?
我想這是無濟於事的,所以本劇的第三集,才能掀起這麼大的討論熱度。

當心理師布萊妮(艾琳·多爾蒂 飾)不斷探尋傑米的內心,直搗傑米心中對於「男性形象」的預設時,傑米一次又一次的防衛,拚命想要否認父親、祖父對自己的影響,他清楚自己犯下的惡行,不來自於這些愛他的父執輩,但他也害怕自己連努力「像個男人」,都還是得不到父執輩的認同。
所以傑米的真正困境,是他對自身氣質的否定。他無法相信自己的靦腆、聰明、瘦小、皮膚白淨、臉上有雀斑,依舊是值得被愛、被接納的存在,因為世界一直告訴他,他身為男性,但「不像個男人」,所以沒人愛他。
本劇最大的魔力,在於它映射出現代男性無以名狀的困頓。當男性想成為男人,想要變得外放、有活力、強壯、高大,但是找不到方法、沒人教導的時候,男性就會用一種扭曲的方式,「快速、有效地」證明自己具備陽剛特質,讓人認可他確實是個男人,並且值得被愛。
弔詭的是,男性的困頓,同樣來自於這種「快速、有效」,因為它必須壓抑男性可能同時具備的天生特質,例如靦腆、文靜、柔弱、稚氣,倘若這些天生特質,明顯牴觸社會期待的男性,那麼困頓必然發生。

可是,這個社會太需要男性「像個男人」,需要到如今講求性別平權的時代,男性依舊感到被壓迫,而這股壓迫不來自女性,更來自男性和其他男性的競爭。因為受到其他的男性認同,是每一個男性都需要的,不論性向、年齡、地位,我們都很需要同伴,需要互相支持的力量。
所以在男性的困境裡,比起女性的支持,男性更需要男性的包容,包容陽性特質的養成需要時間,包容陰性特質的存在無比正常,包容男性不需要有「像個男人」的負擔,因為展現自己真實的模樣,就已經足夠「是個男人」。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第四集最後,父親在兒子房間裡痛哭的畫面,也許父親也希望兒子認同自己,希望妻子和女兒認同自己,希望其他父親認同自己,父親也希望自己「像個男人」,可以擔任好一個父親的角色。然而,沒有人是萬能的,大家都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混沌少年時》是現代社會迫切需要的一把手術刀,它切開社會的結構,讓人看見男性的茫然無措。也許,父權本身是中性的,但「只有父權」卻是惡性的,它會侵蝕每一個人的心,去竄改每一個男孩的靈魂,然後傷害每一個女孩的生命。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