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礦-紫黃晶(Ametrine)

午月
·
·
IPFS
·
總覺得為礦石的中文名稱後面加上英文,就像啟動了讓它與眾不同的魔法。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雜揉了紫色和黃色、本體為水晶的紫黃晶(Ametrine)。
總覺得為礦石的中文名稱後面加上英文,就像啟動了讓它與眾不同的魔法。

紫黃晶是一種天然形成的水晶,和所有的水晶一樣,成分都是SiO2,也就是二氧化矽。
而二氧化矽也正是玻璃的成分。
手邊正好有一塊來自喜馬拉雅山的涅槃水晶,就讓它來當一下紫黃晶的特邀嘉賓吧!!
掌聲歡迎這位喜馬拉雅山上冰河侵蝕作用下的倖存者~

紫黃晶其實我們可以理解成「紫水晶」和「黃水晶」的混合體,就連它的英文名字Ametrine,都是由紫水晶(Amethyst)的頭加上黃水晶( Citrine)的尾巴重組而來。

紫黃晶的形成原因非常有意思,上圖中透明無色的水晶中,一部份的矽原子被三價鐵離子置換了,形成了黃水晶,再經過非常漫長的地質年代之後,三價鐵離子受到鉀-40同位素所產生的自然輻射影響,轉變成為了罕見的四價鐵離子,而此時因為二氧化矽結晶體中少了一個電子,形成了電洞,也因此導致黃水晶全面性的轉變為漂亮的紫色。

就像它。

而這個時候,要是紫水晶又遭逢到了地質運動的高熱(大約攝氏450度以上),讓晶簇內的四價鐵離子部分還原成三價鐵離子,就會產生紫黃晶這樣半黃半紫的色澤。
現今這樣的加熱方法,其實也普遍的被應用在製造人造的紫黃晶上。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紫黃晶產地是在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在某些史料中,早在五百年前的16世紀初便有印地安部落對於它的發現紀錄。在16世紀的時候,西班牙殖民者發現了這種寶石,將它進獻給了西班牙女王。可隨著後來南美洲的獨立運動,玻利維亞的一花一樹、一草一木全都回到了玻利維亞人自己的手上,所以紫黃晶這種雙色水晶僅在歐亞大陸的歷史中曇花一現,自那以後便銷聲匿跡。
直到1925年,方有美國礦物學家對於紫黃晶的研究發表,而直到1960年代末,方再有紫黃晶的開採紀錄。
可今天的主角,卻是來自於贊比亞。

贊比亞的索爾韋齊(Solwezi,Zambia)是贊比亞西北省的省會,也是個礦產豐隆的小鎮。誠如前文所說,它的礦產豐隆造就了它主要的經濟活動,便是多數人都以礦業,尤其是採銅業維生。
它便是今天這位主角的故鄉。

不過贊比亞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紫水晶出產國了,所以縱然它的紫黃晶並不如玻利維亞所產的這麼聲名遠播,它出產紫黃晶倒也不是件奇怪的事。

老實說,這個星期對我來說並不輕鬆。兩百萬的事件尚未完結呢,又被交辦了幾件不算大,但特別急的事件。
我當然知道我有能力能夠一件件處理好的,但這些事件卻不啻為壓垮駱駝的最後幾根稻草,讓已經為兩百萬焦頭爛額的我身心俱疲。
像一條被拉得太緊的橡皮筋,沒辦法再承受任何程度的拉力了。

可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顆來自贊比亞的小傢伙,卻大大的鼓舞了我。
在最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是透明而澄清的二氧化矽。
而某一群二氧化矽,撞見了名為三價鐵的雜質。他們就這麼忍受著雜質對於他們自身的改變,忍受著來自鉀同位素的輻射線,最後形成了電洞,而有了與眾不同的漂亮紫色。
可它卻不僅止於此。

縱然已經人人愛不釋手,它卻又忍受起了高達450攝氏度的高熱,讓自己擁有了最特別的兩種顏色。
最後,被以這兩種顏色命名,徹底的和自己幼時出身的夥伴們,有了決定性的區隔。

小時候看奇葩說,有一道很有意思的辯題:「你應該感謝那些來自生活裡的暴擊嗎?」
其中一個來自反方的觀點,徹底的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不,我不應該感謝暴擊,我該感謝的是在這些暴擊中活下來的我自己啊!」

紫黃晶的顏色,來自於改變它組成分的雜質,可它最該感謝的,依然是那個撐過歲月、挺過輻射、撐過高溫,活得美麗獨特又燦爛的自己。
而我亦期許自己能夠向紫黃晶看齊,從容的面對生活裡每一個能夠使我獨特、使我燦爛的暴擊。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午月因為生命是音樂 死亡是聽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可是小食當飯真的很快樂啊

關於秋天

短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