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電商真的比實體風光及氣勢強?》
英國老牌Marks & Spencer將從富時指數中剔除,失去了藍籌股地位。
美國FORVER 21爆發財務危機準備申請破產
美國精品Barneys百貨申請破產
產品和實體通路都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銷售方式、習慣的轉變時,尤其是在實體與網路電商的激烈競(戰)爭下,站在當時者亦是旁觀者的我們,皆參與但又似乎在吃花生的同時,這些競(戰)爭,在衝擊著什麼?或是根本就只是場沒有意義的傷害而已?!
消費者的購物習慣
資訊的蒐集,能有助消費者了解產品以外,並且也能影響購買的平台決策,若實體的環境能帶給消費者充分完整資訊或體驗,就以FMCG的產品來看,消費者還是會願意在實體環境裡消費的。
購物的管道越多,看似對消費者來說提供了更多不同的平台選擇性,但是在冰冷沒有溫度交流的網購平台中,品牌必須要先認了解:
*產品在消費者的了解上,是否僅在網路上的搜尋或分享文中就能有充分了解?
*消費者減少在實體去接觸產品,也減少被門市人員的講解,產品本身是否能有強烈的品牌印象及好感所帶來的長期忠誠度?
*當二者(實體及網路)都需要並存時,溝通的切入點、時效性的變化是否需要有所區隔? 特別是在快速又讓人容易健忘的網路平台。
要捨棄實體?轉攻網路電商平台?
實體所產生的成本似乎與網路相比較高,包括進場及退場的複雜機制,容易讓品牌偏向走進網路;但消費者在網路上的行為蹤跡相當複雜,不得不否認在網路上的可干擾因素相當多,如何能維持作持久性消費,絕對是品牌需要傷腦筋的事。
實體與網路在眾多品牌是不可只單一存在,尤其在實體上,對消費者的心態中仍具有信任好感及影響力,二者不能僅依靠價格的高低作區分,品牌若能找出在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銷售方式或內容,同時也需要在行銷上同時顧及二者的消費者及其行為模式。
產品是不能自己說話的,切忌認為品質好自然而然就能大賣,更切忌一昧使用低價就能提高銷售量,要接受大環境裡的產品,永遠價格都存在著「一低還有一低低」。
身為品牌或經營者,不要忘記自己也同時是消費者,要去了解現今消費者的行為脈絡,也不要忽略自己要去大膽體驗,去感受當自己也是消費者時,會存在的反應。
而在前面提到的M&S、FOREVER 21、Barneys,看似實體通路都敵不過現在的浪潮,這些在外國準備破產,或已經步入黃昏的品牌,是真的不能起死回生?還是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樣的經驗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