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愛x死x機器人》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與死亡
在這兩季共26集的內容(第一季18集;第二季8集),其實所有的內容都跟「死亡」或者是說「生存」有所關聯。如果僅僅是被標題吸引的觀眾,可能多少都會將這系列與科幻、未來、機器人等概念摻雜在一起,更何況第一季前幾集的確跟這些有關係。但其實影集不單單只有描述機器人、也有一些奇幻、神怪等色彩,如果就我的觀影過程來說,我更喜歡把它當成圍繞「生死議題(死)」所展開一系列描述。
這些描述過程有深有淺,劇情中角色所展現的情緒波動(愛),有的會讓你思考,有的會讓你覺得索然無味。但也正如影集名稱所述,那些值得讓你思考的,與不值得讓你思考的區別在哪裡,真的只是僅僅影集內容沒有出現真正的「機器人」嗎?還是那些制式的重複性質的讓你覺得像是機器般思考的既定印象(機器人)呢?
我喜歡這個系列的原因不是因為它試圖想要在每個故事裡面要述說甚麼大道理,甚至有些故事的片段實在是沒有什麼特殊的新意,就像是《目擊者》故事的編排實在是好猜到不行的結尾,比起其他電影要描述的「輪迴」還要來的不及,但它畢竟只有12分鐘,就算不出色的劇情也完成了它所要談的事件,而且還談得頗完整。對我來說,這就足夠了。
當然這不表示《目擊者》是一個好作品,畢竟《當優格佔領世界》僅僅花了六分鐘就講出一個更加有層次、更有想像力的世界,引起的共鳴也更大。綜觀整個系列影集看下來,會讓你有想深入的議題,也會讓你有想詼諧幽默的地方,當然圍繞更多的是暴力與死亡的展現。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而「死亡」這個主題也是我在看完第一、二季後最想討論的議題,不過在進到這個議題之前我們先來聊聊「機器人」這個話題。
作為影集主打的標題之一,其實在《三個機器人》就對「機器」的理解有過一番探討,與其說機器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於「人性」,不如說是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對世界的看法或理解上不同來的有說服力。機器的理解源自於對於其基本編成程式的設定,加以邏輯化的思考過程,它們對於人類的許多行為模式都無法產生理解。
像是《茲瑪藍》中被賦予更多處理器、更多感知能力的打掃機器人,最終還是想要回歸原初最簡單對於世界的把握,而人類就僅僅針對其「藍色」賦予太多不必要的意義(藝術上的、精神上的象徵等等)。而在機器的世界之中,也無所謂「好(Godd)」、「壞(Bad)」的差別。人類常常利用好壞等道德標準來衡量世界,但是面對像《自動客服》、《救生艙》中故障的機器人時,它們就真的是「壞」機器人嗎?還是它們不能用好壞這樣的道德標準呢?在這裡我想用「可靠(Reliable)」這個中立的概念。
機器一般情況下都是可靠的,但什麼時候會不可靠呢?《救生艙》裡作為救援的機器人因發生故障,將所有會動的東西都識別為「敵對身分」,這是因為程序出錯所引起,但它還是忠於某種邏輯思考──「摧毀所有會動的物品」;《自動客服》中打掃機器人對於「事物有其規律擺放整潔」則特別執著,以至於在人類「破壞」這點原則後,將人視為無法達成條件的因素,進而攻擊人類。而在它進行攻擊的期間,仍會因為衣物散亂而停下攻擊行為轉向摺好衣服時,就知道其無主觀判定功能,僅是依照設定的程式邏輯而行動。這些都說明了在該影集所出現的機器人其實並非有類似於「人」的思考能力,或者是說它們的思考能力是來自於「非人理解」的程式編碼。
生或死,是一種選擇?
因此這兩季的影集中並沒有探討關於如果有產生能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是什麼樣子呢?所以在這裡來談「死亡」的話題(人的死亡),其對立面並非是機器人的「永生」,而是談因不明原因(自身或是科技)而永生的「人」,或是透過機械改造機體而永生的「生化人」。
如果是後者,不免俗會遭遇到「意識轉移」、「人格同一」等問題。像是《盲點》裡面,這些「人」可以透過電腦備份意識,即使身體損壞或死亡也能夠重生,當然重生之後的意識就並非是經歷死亡的那個意識,因為在行動之前就先備份好所有資料,身體也當然不是那個被摧毀的部分。所以這樣的「人」已經無所謂存在「死亡」的概念,或者是說他們的「死亡」與否是在於資料是否完全被清除乾淨,只要有備份,甚至不用全備份,也能擁有一部分的「人格」,讓自己能過「存活」。這與一般的人活著不同,不是佔據一個獨立空間時間的個體人格存在,而是可以同時好幾個「人格」同時存在(多備幾份)。
而前者則利用《長生與新生》、《沙漠中的史諾》來闡述「群體永生」與「個體永生」的問題。如果科技上允許「群體永生」的情況發生,會出甚麼事呢?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人口問題,或許科技高到可以群體永生的話,糧食或是外太空移民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但是唯一會有問題的,就是生育,因為可以無限制的生,而沒有死亡的疑慮,人只會越來越多而已。而《長生與新生》點出如果永生就會無法生育,因為當時科技卡的不上不下,依照背景似乎人口飽和是一個問題,因為上層人的基數不變(也可能像是《極樂世界》一樣)。總之這是一個畸形的烏托邦世界,永生與新生是一種對立的狀態,抑制生命成就了生命本身的延續。
至於「個人永生」就更有趣了,大部分沒有永生的人反而開始追逐那個可以永生的個體,希望解開永生的秘密以便於群體得到更大的利益,但那個永生的個體反而是孤獨的、無人理解的,只希望尋尋覓覓一個能相伴於自己的人(自己並非想要永生)。倘若真的能從「個體永生」過渡到「群體永生」時,是否又會嫌活的不夠長久而放棄永生來換取新生呢?
每個影集都對「死亡」有著不同的見解,有迷茫、困惑、不安、積極、求死、輪迴、不甘、悔恨、規律、生存、解放等,其實談的議題並不廣,但頗有意思。喜歡多延伸思考的朋友,可以從中獲得不少靈感。但要說有什麼大道理、大感動的話,一部平均10來分鐘上下的影片,你希望得到什麼人生大道理嗎?
P.S.就算有什麼人生大道理,我也不相信一個人會因為看一部電影就改變他的人生,除非是《地下社會》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