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婚姻不是兒戲
約20年前我還住在大連路上透天厝的時候,我家隔壁住著一對姓誾的夫妻,他們的年紀比我大得多,誾先生是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學生兵,祖籍是大陸河南省,也就是所謂的外省第一代。
他的太太是本省人,記得誾太太跟我說,她的父親是一位很會做菜的外燴廚師,但是當她年幼時家境卻很貧困,所以她和她姐姐小學畢業後就輟學去工廠工作賺錢幫助家計,而他的哥哥和弟弟卻能繼續讀書,直到大學畢業。所以她是在一個非常傳統的重男輕女的台灣家庭長大。
他們夫妻倆對人非常和氣有禮貌,是我的好鄰居。誾太太雖然對自己來自重男輕女的家庭心裡很不是滋味。可是她自己的家也是重男輕女,她的兩個女兒都是半工半讀讀完專科學得一技之長就去上班賺錢,唯一的男生卻是在父母的栽培下一直念到碩士,也真是很奇怪。
誾太太結婚以後還是常常資助娘家的所需,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女兒,直到父母過世之後,把唯一一棟房子給了兄弟,她和姐姐什麼都沒有,她才覺悟父母的不公平,心裡有了怨懟。
幸好他嫁了位好丈夫,也沒有公婆要伺候,只要把家裡打理好,照顧好小孩,先生也不會要求其他的事,所以她也算是好命的人。因為她是來自台灣傳統的家庭,總覺得孩子該孝順父母,所以希望孩子們賺了錢加減給父母一些表示孝心,其實這一點也不過分。但是卻跟他的先生想法相反。
因為她的先生自小離家跟隨軍隊來到台灣,不久離開軍營之後就自己打拼,也半工半讀完成了專科學業,並考上稅捐處的公務員,從此生活安定下來才有了家庭妻小,他覺得老天已經非常善待他了。
誾先生覺得他沒有奉養過一天生他養他的父母,所以他的兒女賺了錢也不用孝敬他,只要他們盡心盡力工作,平安健康過日子就好了。二人常因這樣的事情爭吵,甚至影響夫妻之間的感情。
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的成長背景、生活環境甚至文化風俗都會影響他的價值觀,很多事情沒有對錯、沒有是非,那只是不同的觀念、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選擇而已。
我成長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那個時候的女生完成學業,才20歲出頭父母就會希望女兒找個好歸宿,結婚生子,要是快到30歲還沒結婚,就會主動請媒人介紹對象,總之就怕「留來留去留成愁!」趕快嫁了女兒,父母才省心,了了一樁心事。
而且那時候父母也把子女離婚的這件事看成是不光榮的,縱然子女婚姻不如意、不美滿,也要女兒忍著不隨便離婚分手。就算離婚也不敢大聲嚷嚷告訴別人,怕別人笑話她。
但是經過3、40年後的現在,也就是21世紀,新女性主義抬頭之後,女性已經能夠跟男人一樣並駕齊驅的讀書求學和工作,也有了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她們認為婚姻不是人生的一切,寧可有好的對象才進入婚姻,否則就是做個單身族也是不錯的選擇。
所以現在的人結婚的平均年齡越來越高,許多人寧可單身也勝過與不好的伴侶作伴,又因為個人主義的興起,除了婚姻的自主性比以前更高之外,而婚姻的對象也可以是同性,這還真是大大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我們也不能不接受同志結婚這樣的事情。
總之 對於婚姻這件事,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跟自主權才行,如果兩個人在婚姻裡三觀不同,生活差異太大而不愉快,且不能互相尊重包容,甚至綁手綁腳、惡言相向,那就不如好聚好散,讓大家都能夠去尋找自己喜歡的人生。所以我的婚姻價值觀也因此受到影響,覺得離婚也不是一件讓人不能接受的事情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